据报道,日前,200多名老年人手里拿着红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子女的编号、年龄、身高、学历并贴着照片,匆匆赶到长沙某酒吧帮子女物色另一半。相亲会才开始半小时,酒吧内已是人头攒动,不少半路听到消息匆匆赶来“代子相亲”的父母们只好站在门外“自行配对”。
在今天这样思想开放的时代,一批伴着琼瑶、三毛编织的爱情故事长大的青年,却让父母代为相亲,其背后折射的是现代城市生活的社会之痛。
过去,社会流动性小,碰面都是熟人,找对象都是熟悉的人;而今,社会流动性大了,很多人都远离故乡,到异地求学工作,见面都是生人。人际关系的淡化,使得年轻人看似交友机会很多,实际上相互了解并不深;再加上严峻的生存挑战,一些年轻人抽不出空来谈恋爱。更重要的是,时代变了,观念也改了。“男大不婚、女大不嫁”在现代都市越来越普遍,“高不成、低不就”更多地发生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身上,丁克家庭迅即在城市“登陆”。年轻人不再像从前那样,顺理成章地承担“成年”的社会责任。他们不愿意“成年”,却希望享受“成年”的待遇,甚至如学者们所忧虑的——丧失了“成年的能力”。父母们急了,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了,“该出手时出手”了。于是,一幕幕由父母“越俎代庖”的“代子相亲”的热闹场景上演了。
爱情讲究的是两情相悦,在相亲的过程中,每个人以语言、表情、穿着、形体等方式传递感情。缺乏当面交流,这种传递便无从实现。更何况,两代人观念、择偶标准已然不同:对父母来说,家庭出身、工作单位、经济收入等“条件”是硬指标,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对子女来说,更注重看一眼就能被“电”到的感觉,自己应该有除婚姻外更宽广的生活空间。这种冲突,如果处理稍有不当,便很有可能演变成“拉郎配”,让神圣的爱情“闪了腰”。(作者系长沙市迎宾路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