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度白酒,一盒一瓶,500毫升,标价2180元,因为“紫檀木”的包装盒里还有一条“水晶”龙。
一种年夜饺子,一盒30个,共540克,标价为518元,因为金漆盒子里还有一条18K镀金手链。
……
如此包装令人唏嘘,其危害众所周知。
过度包装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生产各种包装物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材料,其中不乏珍贵稀有的非可再生资源。而处理这些废弃包装物又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该市每年产生近300万吨的垃圾中,有60万吨为过度包装物,占用了近2亿元的垃圾处理费。
过度包装也助长了奢侈之风、浮夸之气。一些人甚至以送礼之名行贿赂之实。礼盒虽小,却激起了社会不良风气的波澜。
过度包装还将生产成本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部分礼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使消费者难辨优劣,对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过度包装为何屡禁不止?一方面,豪华礼盒尚有市场,有需求,自然有供给。另一方面,市场监管绊倒在“度”的门槛上。尽管过度包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却“实在难打”。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限制企业的产品包装,更谈不上相关的政策法条来约束过度包装。因此“过度包装界定难”就造成了目前的监管真空。
于是每逢佳节都会上演一幕商家与监管部门智斗的大戏,而佳节一过,一切照旧。
面对如此顽疾,究竟该何去何从呢?制度是保障。职能部门应尽快确定包装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综合利用税收等多种杠杆来调节市场,引导企业走上节约型轨道。自律是动力。行业协会应倡导企业推进相关标准的执行,实行“绿色包装”,不在过度包装上相互攀比,遏制过度包装商品的市场流通。消费者是决定力量。消费者应该把绿色消费视作一种时尚,自觉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让过度包装的商品在市场竞争中被唾弃。
还记得有一句倡导节约型消费的时髦口号:“可用可不用的不用,不得不用的少用,少用的最好重复利用,不能重复利用的下次记得不用!”如果人人皆能以此行事,过度包装可休矣!
《人民日报》 ( 2007-02-16 第06版 )
(责任编辑:刘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