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岛海战中日舰击沉清军运兵船“高升”号
[资料]
日俄战争中日本舰队旗舰“三笠”舰和东乡平八郎的塑像 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作为世界军事理论领域的瑰宝,以东方人特有的智慧,诠释了世人正确认识战争、准确把握战争规律的最高境界。目前,《孙子兵法》已经被译成近30种文字,仅在日本就有近200种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从日本建立海军到二战时日本海军全军覆灭,在70多年的历程中,《孙子兵法》几乎见证了日本海军的崛起、强盛和衰败。
遣唐使让日本识“兵圣” 公元717年,包括吉备真备在内的日本第八次遣唐使来到中国。
吉备真备出身军人世家,对军事研究偏爱有加,而且谙熟兵法,对《孙子兵法》钻研尤深。留学期间,吉备真备将唐朝赏赐给的钱,几乎都用来买书,其中多为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公元734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带回了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各界掀起了研究《孙子兵法》的热潮,特别是在日本军界,研究者众多。当时的著名武将武田信玄就总是将《孙子兵法》放在案头,他的军旗上也绣有“风、林、火、山”四个大字,以象征《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用兵境界。
《孙子例解》:海军军官人手一册
1872年,明治政府成立陆军、海军两省。成立之初的日本海军,急于引进新式武器,大力推行西欧式的现代化进程,忽视了海军战法的研究,至1888年8月,日本海军仍然没有确定固定的海战战法。
1903年,日本海军大学的八代六郎编撰《战争艺术精髓》一书,大量引用《孙子兵法》,并将这些军事思想与西欧军事理论进行对比。真正将《孙子兵法》引入日本海防理念的是海军将领佐藤铁太郎(曾任海军大学校长)。熟悉西洋兵法的佐藤高度评价了《孙子兵法》,称“在古今中外的兵书中,《孙子兵法》是论述战略最宏伟而且容易深入研究的好著作。”他还重点提出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而深谙孙子兵法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在日俄对马海战中知己知彼,以逸待劳,采取先发制人、集中火力各个歼灭的战术,仅以3艘鱼雷艇被击沉、2艘巡洋舰遭重创的代价,一举击沉俄国太平洋舰队38艘舰船中的21艘,俘获9艘,确立了日本海军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一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三大海军强国,随着控制海洋能力的上升,创立日本自己的海军战略战术的呼声也不断高涨。日本一些军事学家担心出现一味推崇西洋思想,而忽略东洋文化的倾向,再度在日本海军中确立研究《孙子兵法》的学风。1917年,日本陆军中将落合丰三郎完成《孙子例解》一书,此书送交海军省后,得到高度重视,被海军省指定为日本海军教育常备图书。按照海军教育局的图书发放标准,该书必须发到包括驱逐舰以上的全部海上部队、学校及各镇守府等所有陆上机关和部队,几乎达到海军军官人手一册。而同时代的西方兵法名著,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军战略》仅仅发到学校、镇守府文库等个别教育机关。
轻视《孙子兵法》,日本海军速灭 20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实力极大提高,迅速膨胀的扩张野心使往日对《孙子兵法》的重视程度发生了改变。日本海军机关开始大谈“要运用日本的兵法”,大肆吹嘘“日本古代战争艺术和特色”。在日本海军大学的课堂上,教官更强调战争的精神因素,称《孙子兵法》是谋略书,过于功利性。随着军国主义的盛行,日本军界大肆鼓吹“为天皇而战,为天皇尽忠”,所有日本军人都被灌输了超自然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必杀、必胜、必赢”的扭曲心理,而将推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胜算,妙算”、“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孙子兵法》弃之不用。
1941年6月5日,日本海军第一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当前形势下帝国海军应采取的态度》的报告,报告全篇根本不谈日美之间的国力差距和双方的战斗力水平,而是断言“应尽早向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进军”。结果,不久便遭到美国对日本的全面石油禁运,导致战局被动。太平洋战争后期,几近疯狂的日本海军更是以丧失人性的“特攻战法”做最后一搏。1945年8月16日,日本“特攻队”最后一批队员集体自杀。10月10日,曾经耀武扬威的日本联合舰队正式解散。
《环球时报》
2007年02月16日
(责任编辑: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