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款俗称“电话骗子”的手机撒谎软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其工作原理是,将预先录制好的背景声音与讲话者的声音同时发送,就造成讲话者在公车或会议室等各种场所的假象,用以拒绝某些不想接听的电话或不想前往的约会。
有人认为,在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这些撒谎工具的出现满足了人们释放压力、保护私人空间的需求,是好事。还有人认为,撒谎工具本身只是一种无关善恶的工具,只要坚持“善意的谎言”,那就没什么问题。那么,真的没有问题吗?在当前的世风世态下,在不规范的网络环境中,是不能这样认定的。
首先,撒谎是容易成瘾的。一次撒谎轻松地摆脱了一个困扰,意味着这个办法会接二连三地使用。撒谎的次数多了,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诚信品质,这是一个习焉不察的过程。还有一种情况,谎言并不是像一次性筷子一样用一下就扔掉了,它是一个需要不断用新的瞎话覆盖旧的瞎话的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越来越大的体系会成为沉重的负累。当负累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逼人发生内心的质变,放弃诚信的底线,进入尽情撒谎的阶段。一个社会骗子多了,总不是一件好事。再说了,一时上当的人也不是傻子,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撒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段时间相处下来,一个人的品行和操守就会昭然若揭。撒谎只能使一个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最终得不偿失。
其次,所谓“善意的谎言”很值得怀疑。什么是善意的谎言?不在第一时间把病情告诉心理脆弱的绝症病人,不把丧子的消息告诉风烛残年的老人,这是善意的谎言。而为了不得罪一个人而制造无法分身的假象,这不是善意,这是圆滑。真正善意的谎言是需要带着责任心去编织的,决不会这样草率敷衍。更何况,这本就不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年代,有很多人一天到晚想着用谎言换取不正当利益,现在由“专业人士”提供服务了,岂不“如虎添翼”?
哈尔滨的张女士曾遭遇这样一件事情:近半年以来,她的丈夫经常“忙”得没时间回家。每次在她要发火质问丈夫时,总有丈夫的同事或朋友接过丈夫手中的电话,向她“说明情况”。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丈夫的私情。追问之下,她的丈夫终于交代:他在一家借口网站购买了包月服务,只要向对方的卡里存钱,就会享受到各种借口服务。所谓出差、开会、商务考察、领导视察的借口,都是网站的工作人员编造的。打消她的疑虑后,她的丈夫便放心地去跟情人约会了。这家网站的主页上公然写着:“寻找一切‘借口’,代转一切‘通情’。借口是一种善意的欺骗……”他们提供恋爱借口、工作借口、偷情借口、生活借口等,“帮助客户摆脱世事、获得暂时自由”。从他们干的事情来看,有些项目根本就是用谎言掩盖不道德的事实,哪里有什么“善意”?
撒谎工具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或许给人提供了一些便利,解决了一些麻烦,但想把它限定在“善意谎言”的框架内是很难的。如果不作规范,任其随意发展,它势必走到作奸犯科的境地。这样的方便不图也罢。如果一定不愿意放弃这一工具,那就应该提请有关方面对这些网站加强监管,让它们事先接受项目审核,事后承担法律责任,它才有可能成为一门与人“方便”、自己赚钱的边缘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