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气候异常之年须有常备之策
暖冬将会在今后数年持续莅临人间。与往年高温高湿不同的是,伴随着我国今年暖冬高温的是普遍干旱;全国正面临着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异常的巨大挑战
文/本刊评论员
连日来,北京气温以七天内三破纪录,创下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气温最高纪录。
气象专家指出,在不断攀升的气温中,波及世界诸多国家的暖冬,几乎已成定局。更有专家预测:暖冬将会在今后数年持续莅临人间。与往年高温高湿不同的是,伴随着我国今年暖冬高温的是普遍干旱。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面临着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异常的巨大挑战。
面对气候的异常变化,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出周密、细致、科学的常备之策,以期将自然界气候异常给人民生产、生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首先,各地政府应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将防灾减灾的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积极应对异常气候。能否依法备灾,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气候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真正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确保当地人心不散、生产有序、生活正常,是衡量一级政府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是否到位的标尺,也是衡量一级政府执政能力高低的标尺。
2005年以来,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体系初步成熟。2006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正式出台,其中“自然灾害”被列为四类公共事件之首,国家对这一类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一预案,以“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为原则,详细地规定了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具体应对预警级别和应急处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各地政府应该把这一预案学习好、利用好,关键时刻操作好。
前鉴不远。2006年的第八号超强台风“桑美”在福建登陆,数小时内仅在宁德市就造成了巨大灾害:失踪、死亡人口300多人,受灾人数133万,直接经济损失53.95亿元。在充分吸取重大灾害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更务实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应对灾害的各项法律法规,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的负面效应。
其次,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部门应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备灾于平时。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农业生产的丰收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气候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各农业部门应结合冬春季节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存规律,积极听取农业专家、气象专家的建议,制定并下发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应对气候异常的方案,对各地的农业生产给予积极指导。
针对连续出现的暖冬,农业专家指出,这对农业生产显然弊大于利。冬季温度偏高有利于病虫害安全越冬,对春季作物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大量越冬虫蛹的存活,将会给来年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直接影响农业产出。同时,暖冬中也不时出现气温陡降,由于在前期的高温中农作物生长旺盛,其生长的土壤疏松,冷空气突然来临时,会给农作物带来大面积的冻害。
各地农业部门应发挥熟悉农业生产的优势,创造性、前瞻性地开展工作。应将应对暖冬中的病虫害问题、抗冻害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定制成简单易懂的、图文并茂的问答手册,及时发到农民手中,让农民掌握可行的抗灾措施,确保农业生产在灾害来临时应对有序,把减产损失降到最低。
再者,应对气候异常,各地工作应做在平时。各地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发展路径时,务必依天时,顺人意,因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对环境破坏小、治理难度小、后遗症小的行业。不能为了一时经济的增长和GDP的上升而选择诸如小煤矿、小冶炼、小火电、小化工、小造纸等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大量消耗电力资源、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与农争水”的问题,同时它们会向空中释放诸多有害气体,恶化大气环境,加重温室效应。中央反复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新上项目的环境评价与保护要“三同时”。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不能重蹈。
最后,各地政府应积极提倡健康、环保的休闲娱乐方式,坚决抵制严重消耗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的娱乐方式和娱乐场所,杜绝砍伐森林修建高尔夫球场、盲目跟风修建人造雪场等现象。
以人造雪为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滑雪已成为一些人的运动选项,国内“北冰南移”“夏季冰吧”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据有关数据表明,覆盖一亩滑雪场所需要的人造雪,要消耗两千升淡水。若以一个滑雪场五六百亩的面积计算,那将要消费掉一百多万升淡水。
即使是在都灵冬季奥运会中,主办方使用人造雪也受到了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严厉批评。人造雪不仅大量浪费水资源,还破坏了当地的地表环境,因为人造雪比自然雪重五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各级政府常怀忧患意识,早制定早落实各项应对策略,确保气候异常之年无异常之灾。□
(责任编辑:陈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