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比吃什么安全更可怕的
表面上看,所有这些造假者,都是利益的驱动,是惟利是图的结果。但是深层所掩盖的却是对社会整个公信度的蔑视、践踏和挑战
文/肖复兴
食品安全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
普通百姓谁能够不吃东西?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谁都要和这些东西打交道。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的饮食,都频频告急,屡屡出问题,人们当然有理由发出疑问与质询。吃什么才安全都成了问题,意味着社会某些本来恒定的标准、系统乃至根基发生了失衡、动摇甚至坍塌的信号。可怕的便不仅仅在于那些已经曝光的东西,也不在于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这些现象的恶性循环,也不在于造假者漫不经心,有恃无恐,普通消费者见多不怪,麻木无奈。
这样的疑问也是对社会公信度的质询。可怕,或者说值得我们忧虑的,正在于此。表面上看,所有这些造假者,都是利益的驱动,是惟利是图的结果。但是深层所掩盖的却是对社会整个公信度的蔑视、践踏和挑战。作为商业行为,追求利益,是无可厚非的。可到如今像如此置人生命于不顾的丧尽天良的做法,实在是前所未闻,令人深思。因为,童叟无欺是我们自古以来做生意最直白易懂而且是家喻户晓的祖训,现在却被一些人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自孔子以来就有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训诫,是将信义当成天下与生死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对待的,如今这些我们民族传统的精华却被一些人无所谓地抛弃了,就像把我们自己祖传的价值连城的宝物弃之如履,这还不可怕吗?
围绕食品安全的疑问告诉我们,食物链出了问题其实是社会信任链出了问题。食物链的断裂,其实更是社会信任链的断裂。
由此,我不禁想起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那时,在政治的高压和膨胀下,人人自危,各自在心里筑建起了一道壁垒,相互之间的信任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谁能够相信谁呢?就是一家子的亲人之间都可以相互揭发。那时,林立的造反战斗队的名字里就有一个时髦的,专门叫做“揭老底”战斗队,可以想象那时的情景是多么地可怕。那时,对社会公信度的挑战,还打着革命堂皇的旗帜,有一个自以为高尚的动机来支撑。
如今,从政治社会走进经济社会,一些人对于社会公信度公然挑战,已经不需要任何理由,而是赤裸裸地毫无顾忌了。在电视里看到那些造假者搅拌着大锅里肮脏的食物,看到用含有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的农民,用火碱浸泡凤爪的摊贩,他们坦白地告诉人们这样的东西就是掺假的,他们自己是不吃的时候,我明明知道这些人只是社会信任链中最末梢的一环而已,重要的责任并不在于他们,但我为还是这种堕落感到触目惊心,因为这连起码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的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今天的从政治社会到商业社会的社会信任链断裂中我们能找到历史的影子。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信仰坍塌与失望的现实面前,人们以为发展蓬勃的商品经济是救命的稻草。然而信仰的不堪一击,必然导致的道德失范。而今有些人把闪闪发亮的实惠实用的钱票子替换了当年在手中高举的画满动人口号的旗子,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面对人们“吃什么才会安全”的疑问,我们实在应该好好反思。当然,在这个问题面前,首先要负起责任的是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应该为百姓把好食品安全进入市场和家庭的第一道关。但是,仅仅把板子打在监管部门的头上,也不全面,也有失公平,因为我们要清楚社会公信度的缺失是全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同时还应该弄明白,社会公信度的缺失,其现实的原因是什么,历史的渊源又在哪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将这个对于我们民族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信任链重新建立起来。否则,面对问题食品的出现,我们的监管部门便总是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我们可能能够马后炮似的跟在问题的后面擦屁股,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却难以将在人们心里已经断裂锈蚀的信任链弯腰捡起并重新连起。
吃什么确实是个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样提高全社会的公信度水准乃至重建整个道德系统。□
肖复兴:《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陈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