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人 慕枫龙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伴随着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足迹,春节也在全世界传播。然而,春节在一个地区的生根发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百年来纽约春节的坎坷命运,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晚清时代 靠春节抚慰心灵创伤
美国在南北战争中禁止奴隶贸易后,为了弥补劳动力的缺口,开始大张旗鼓地在中国引进苦力,帮助美国建设铁路,挖掘矿厂。
然而,那时的春节,只是纽约华人在困难岁月中相互宽慰的工具。美国人把华工看作“黄奴”,看成是抢夺自己饭碗的洪水猛兽,把与华人沾上关系视为奇耻大辱。
一个在华人居住区域巡逻的美国警察,居然觉得自己的工作“没脸见人”,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拒绝吐露自己的姓名,而用一个代号“86号”。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华人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春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华人向往的节日。虽然,当时的春节只是窗户上挂着几个灯笼,门上贴上几块红纸,见面相互问候一句“新年大喜,恭喜发财”。但这些简简单单的春节节目,成了他们抚慰心灵创伤的一种方式。
那时,美国人没法明白春节对这帮“黄奴”的意义。华工因为语言障碍与文化素养,根本无法向他们解释什么是春节,甚至自己对新的一年的表示方式也混淆不清。有的称之为甲午年,有的叫光绪某年,有的说是四千多年春节,有的则认为是两千多年春节,不一而足。一名华工甚至把1893年说成2747年。
民国初期 春节成了打打杀杀的良机
在纽约,初期的春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下来,华人也开始在春节中找到自信。后来,纽约的若干华人侨团成立了中华公所,后者兴办了华人子弟学校,并派专人负责华人区的病、残、孕、幼、老等问题,因而在华人中有了很高的地位。华人有了纠纷都去找公所处理,公所主席也因此有了“华人市长”的称呼。1902年,纽约市警察局局长和地区检察官以及多名警官应邀出席中华公所举行的盛大春节宴会,春节逐渐为华人区周围的人群所知。
而真正给纽约的春节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还是清政府的倒台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这一年的春节,纽约华人男的剪了辫子,女的放了脚,服饰上也流行起了中山装。舞龙舞狮,张灯结彩,春节的节目日渐增多。春节一天天有了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袁世凯搞起了“洪宪帝制”,国内不久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当中。而纽约华埠内部,帮派盛行,内斗严重,春节甚至成了年轻人打打杀杀的良机。国家的灾难与眼前的混乱,让人们对春节逐渐丧失了兴趣。
中华民国成立时,人们用农历、西历、中华民国三种纪年,后来又有许多人主张放弃农历,取消春节。“华人市长”汤姆·李这样评价说,“中国‘共和’了,也没什么好。华埠也不是当年的华埠了,太多的‘共和’(指侨团之间不团结),太多的美国化,有些人甚至想废掉农历新年,改庆美国人的新年。”虽然如此,春节还是年复一年地在纽约延续了下来。
[1][2][下一页] |
(责任编辑:陈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