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红米粥 一个人团圆
独居杨阿婆5元一枝的年花嫌贵,封利市却毫不吝啬
他们是独居老人,是行政大厨,是快乐双胞胎,是新婚夫妇……他们曾在我们的社区版出现,是各个社区的明星。他们将按照广州最传统习俗过完传统春节。
昨日是农历大年三十,78岁的杨阿婆从早到晚忙活了一天:洗邋遢、行花街、贴福字,还要给来拜年的街坊包利市。
但老人心里还是有些遗憾:按照习俗,除夕这天一定要全家吃团圆饭。因为女儿没约她,儿子家住得远,她只能一个人吃团圆饭。
杨阿婆今年78岁,老伴已经过世,膝下的1儿4女都已在广州成家。因旧宅拆迁,去年5月,她搬至越秀南路永耀南街31号首层独居。
春节准备
时至除夕,阿婆的家中也已充满新年的气氛:家具、地板擦得一尘不染,水盆里泡好了好意头蔬菜,高达2米、寓意节节高的甘蔗竖在阁楼边,杨阿婆自己也穿上了一套枣红色棉袄,一脸喜庆。
阿婆说,早在5天前,她就为新年做准备了。5天前,珠光街和越秀南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来探望她,送来了糖果和麦片。3天前,居委会的清洁人员免费为她清洗了邋遢,街坊还送来了两张“福”字。前天,她去菜市场买回了分别寓意勤力、生财、聪明、连子连孙的芹菜、生菜、葱和莲藕。
“但今天还有很多事,要行花街、贴春联、给自己洗邋遢,还要包利市,”阿婆一脸兴奋。
行花街
首先要做的是行花街。中午过后,阿婆带领记者去她的“新发现”——芳村鹤洞路的临时花市买年花。
阿婆说,年轻时,她最钟爱的是越秀西湖花市。但这几年,西湖花市人越来越多,花越来越贵,自己的腿脚不方便,前些天,她跟老年人协会去芳村鹤洞路附近吃饭,突然发现那里建起了一个临时花市,价格很是便宜。
下午1时,天空下起小雨,芳村临时花市人声鼎沸,走在花市间的,无论是年轻小伙还是鹤发老伯,手里、肩上或扛着或捧着一束束烂漫年花。走在百花丛中的阿婆也特别兴奋,不时弯下腰去闻闻花香,或是仔细询问花商年花价格和花名。
最终,阿婆在一家花档买了2枝红色剑兰和5枝菊花,共花了15元。看着5元/枝的银柳,阿婆有些想买,但最终嫌贵,只好放弃。
贴春联
行完花街,阿婆又马不停蹄忙开了:要给家里贴上“福”字和给拜年的街坊包利市。
阿婆回忆,以前每到过年,她便带领儿女在家里每扇门两边贴春联,门上贴“福”字。如今,虽然自己一个人住,“福”字还是不能少的。大年初一开始,儿子女儿、附近街坊都会相继拜年,要逐一给他们封利市。
阿婆小心翼翼把“福”字贴在墙上,用透明胶粘好,又把利市封一一打开,分别放入换来的5元、10元。
团圆饭
下午5时,阿婆执著留记者吃团圆饭——她早上已经去广钢集团第二食堂买回了自己的年夜饭——芋头糕、玉米糕、饺子和排骨,另外,她还煮好了一锅红米粥。
阿婆说,4个女儿都要到各自的婆家过年,前天下午,家住白云区同德围的儿子打电话请她去他家吃团圆饭过除夕,可“他家太小,吃了团圆饭还要赶回来,不方便”,她只好一个人在家过除夕,到初七“人日”再和儿子女儿团聚。
把冷却的芋头糕、玉米糕蒸热,盛上一碗热腾腾的红米粥,再冲上两碗鸡蛋麦片,阿婆吃得特别开心。
下午6时,记者离开的时候,阿婆开始烧水给自己洗邋遢。家里没电视看,阿婆说,她不能像往年一样守岁到深夜12点,晚上出去散散步,到8时照常回家睡觉,迎接新年的到来。
采写:本报记者 陈实 单小亮 彭美 吴燕虹 李伟忠 罗斯丁 实习生 雷敏 汤群 冯慧婷 通讯员 梁小才 孟永礼
摄影:本报记者 李向新 彭美 实习生 陈君成 冯慧婷
图:
杨阿婆在芳村鹤洞路临时花市买了两枝剑兰和5枝菊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