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雪梅
这年真是越过越有味儿。打春牛,祭灶王,这些已经淡出人们视线近60年的北京传统民俗活动在中国民俗文化镇——顺义区张镇给恢复起来了。
昨天上午,莲花山脚下,龙凤飞舞,鼓乐喧天。踩高跷,舞旱船,敲锣鼓,扭
秧歌,好不热闹。周
围许多群众纷纷
赶来捧场,还有城
里的市民和老外
也来看新鲜。
其实这样的民俗表演在张镇由来已久,今年则首次出现了打春牛。
这春牛并非真牛,而是钢筋骨架、仿真牛皮外表的耕牛模型,身高3米,身长近5米,那向前奋进的姿态牛劲儿十足。据说打春牛的习俗起源于宋代,本是在立春当天进行。打春牛反映农民祈求丰收的愿望,同时也是提示人们,季节不等人,过了春节,繁忙的春耕就要开始了。旧时的春牛是用泥巴和纸做成的,根据立春的早晚,鞭打春牛的位置也有所不同。不过,无论鞭打春牛的哪个位置,都有浓厚的吉祥文化蕴含其中。张镇党委书记胡明才第一个走上前,连打三鞭春牛。主持人跟着高唱:“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五谷丰登;三打春牛尾,风调雨顺。”古时候春牛肚里都是放24节气,祈祷来年好光景。胡明才鞭打完毕,春牛吐出了一副春联——“金猪送吉祥,春回大地,国门国展齐建设,再接再厉;全民迎奥运,梦归中华,顺义顺意创和谐,同心同德”。春联的作者是农业银行顺义支行的仇洪涛,这副春联充满建设新顺义的寓意。RJ074
康泰森摄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