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年初二晚上,南澳百年传统、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舞草龙,在海边隆重上演。
对于南澳街道南渔社区的居民们来说,大年初二的锣鼓声是最令人期待的。当锣鼓一响,便宣告了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活动的开篇。
村民们从天后宫里拿出了一捆捆的山草和成筐的香火,来到村里最主要的马路富民路口,准备扎草龙。村民告诉记者,这些草叫做“剑草”,是1个多月前从后山割下来晒干,专门用来扎制草龙的。首先拿出一根竹棍,将剑草卷在上面并紧紧捆住。据介绍,每年的草龙龙身共有33节,有的年份会有所增加,但不会超过38节。然后,村民用带有杈子的木棍撑住“龙身”,晚上舞龙的时候每个人将举着一节。
但据现年73岁的李容根讲述,南澳舞草龙活动其实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只是在“文革”时才停舞了十年。
晚上7时,舞龙活动正式开始了,震耳的锣鼓声齐鸣。上百名舞龙者站在了龙身旁边,“龙头”在同样插满香火的龙珠带领下,摇头摆尾威风凛凛地前行,百米长的巨龙队伍也浩浩荡荡进发。
一路舞过去,到晚上8时,队伍到达月亮湾码头,举行“化龙”仪式。舞龙者将龙举起,向西北方向拜三拜,然后把龙头放上,33节龙身也都放下堆在一起。绚丽的礼花在空中绽放,震天动地的爆竹也被点燃,纪念这一最隆重的仪式。几公里长的海堤上围满了村民。村民在海边燃起火焰,将整个草龙点燃,火光映红了一片海水。草龙慢慢燃烧,最后化为灰烬,村民将其推入海中,龙归大海。
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黎乔筑告诉记者,该活动已经在去年被评为深圳市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并获得了省里以及国家级专家的肯定。今年4月份,深圳市准备向广东进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