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我们去伊朗前是矛盾的。
关于战争的传言那时候甚嚣尘上,连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提供出境意外险,伊朗和伊拉克、阿富汗、东帝汶等地被列为一个级别。
我们终于抵达了核危机笼罩下的伊朗,在这“危险”的地方不停地走了七天。这里留给我们的却是平静、温暖、微笑……所见到的伊朗人都友好地对我们说“SALAM(波斯语:你好)”,稍懂英语的人还会说“Iran Qin(波斯语:中国) friends!(朋友)”。
摩托车骑手看见车中的我们时,兴奋地不停回头招呼,热情得简直让我们担心他们的安全。
波斯帝国的文明遗址、戴着头巾的波斯美女、还有中国制造的“总统一号工程”德黑兰地铁……一切都离我们那么近。
战争?空气中没有一丝火药的味道。
文/图 本报特派伊朗记者余靖、翁晓鹏、陈安
中国地铁在德黑兰家喻户晓
“是中国人的高效和技术,圆了伊朗人心中的地铁梦。”伊朗人法哈德(Farhad Shakib)说了一句让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的话。
法哈德在德黑兰旅游公司 Iaman Pars Tour 上班,家里早就有小车,伊朗的普通汽油每升才7角钱左右,但是他表示平时出行更喜欢坐地铁。“只有乘坐地铁,才能避开地面上混乱的交通,同时远离噪音和汽车尾气”。目前已通车的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五号线(郊区电气化铁路),全是由中国企业承建,成十字形将德黑兰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每天有80万人次的市民通过地铁去这个西亚最大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个拥有1400多万人口的现代城市,近400万辆汽车奔驰在容纳能力只有100万辆的道路上……另外,德黑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充满污染物的空气盘桓在城市上空,每年有大约4600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
要改变,只有地铁。
为地铁开通举行7次庆典
被伊朗政府命名为“总统一号工程”的德黑兰地铁,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根据法国的技术进行了大量土建。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耗费了伊朗大量的人力国力,地铁建设一搁置就是20年。直到1995年3月,在中伊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中信集团公司和德黑兰城乡铁路公司正式签署合同,独立承建德黑兰地铁一、二号线工程。
2000年2月21日,是德黑兰人难忘的日子,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建成,举行了隆重的开通庆典,伊朗时任总统哈塔米出席仪式……这只是地铁的第一次庆典,此后每开通六七站,伊朗就会举行一次庆典,甚至有一次只开通了两站,也举行了庆典,而且都是选在伊朗重要的节日举行,前后共举行了七次。德黑兰市民对地铁建成的兴奋之情可见一斑。
目前德黑兰地铁项目一、二号线全部通车,全长49.1公里,日客流量达到80多万人次,累计运送乘客超过1亿人次。
“中国地铁在德黑兰家喻户晓,赢得伊朗人认可,值得中国人骄傲!”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路长金参赞告诉本报记者。
“连续四年在伊朗过春节”
“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国外出口设备和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信地铁项目指挥部高级工程师朱正权对记者说。
他介绍说,伊朗地铁的隧道是伊斯兰革命前法国人挖的单洞,按小而短的法国车型设计。中国公司承建后,要保证上下行机车安全运行在一个小小的隧道里,建设设备、铺轨、供电、信号系统等等全都必须计算得十分精准,难度可想而知。200多名来自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工程的第一线,朱正权正是其中一个,他是在2003年3月23日抵达伊朗,至今四个春节都是在伊朗度过。
“中国人的拼搏精神证明,我们能创造出奇迹!”路长金参赞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到地铁工地时,看到一位50多岁的女高级技工站在木箱上焊焊头,她已经连续奋战了15个月,一个人就焊了几万个焊头。地铁运行以来一次大修都没有,中国人的真诚合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精神赢得了伊朗的民心。
目前有大约2000多中国人在伊朗生活,其中绝大多数是参加工程项目建设和进行商贸活动。“我们的生活根本不像国内所想象的随处可以捡到弹壳,别说战争,连小偷小抢一次都没遇到过”,朱正权的话打消了我们的担忧。
[1][2][下一页] |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