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社当“社员”,省心又实惠
走进宁阳县乡饮乡韦周村社员胡灼海家,他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粮也没少折腾,可每年也落不下多少。现在好了,合作社给咱下订单,省心省事还实惠。秸秆还可以卖给合作社的草业公司,一亩又多收了30多块。
柳云村村民王士娥也深有感触:“通过合作社,去年俺和济南的大面粉厂订了‘娃娃亲’,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小麦,省心又实惠。”
韦周村西头有一家小卖铺,门口挂着“乡饮粮食合作社农资服务部”的招牌,服务部主任刘军说:“俺这是合作社直销,没有中间环节,每吨比县级代理商便宜30元左右,社员凭证购买,俺也有盈利。”
据悉,乡饮粮食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4月,目前已发展社员2643个。合作社目前发展优质小麦3万多亩,牧草5000亩,加工各类秸秆1500吨,去年社员户均增收883元。
如今在乡饮乡,“社员”成了农民的第二个身份证。“你入社了没?”一时间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风险增收”变“保险增收”
一花引来百花开。一个粮食合作社,带动宁阳县各类经济合作组织遍地开花,将单枪匹马的农民融合到产业链、流通链、要素链等各个环节,使农民由“风险增收”变成“保险增收”。
乡饮乡柳云村祖辈种西瓜,种出的瓜皮薄、味甜,但过去自产自销,走不远,卖不动,好瓜换不来好价钱。2005年春,柳云村成立了柳云西瓜专业合作社,得了省级农产品无公害认证标志,注册了“西云岗”牌商标,统一对外营销,每公斤比以前高出3毛钱,一下子带动2000多亩瓜田。
宁阳县是“大枣之乡”。前些年枣贩子压级压价,农民丰产不丰收,价格最低时每公斤不到两毛钱。后来葛石镇供销社办了大枣专业合作社,大量收购鲜枣、干枣,搞蜜枣加工,既避免恶性竞争和内耗,又防止了枣贩子损害农民利益。目前,入社农户789户,去年购销鲜枣700万公斤,加工蜜枣近百万公斤。
在山东宁阳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合作组织中来,目前全县农民合作组织已发展到245个,吸引了7.7万农户加入。各种合作社的成立,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全县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规模饲养场、饲养小区分别达3800个、420个。
协会合力办大事
宁阳县合作组织建设没有止步于为农民增收,还把合作组织理念引入社会事业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据宁阳县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宁阳的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有合作社和协会两种类型。前者是专业经济组织,主要涉及生产领域,任务是搞好经营;后者涉及医疗、计划生育、公路养护、社会治安等社会事业领域。”
乡饮乡有4万亩干旱地,过去每年引水灌溉需花几十万元,每次灌溉沿途农民争水、抢水矛盾尖锐。2005年乡政府成立了引汶蓄水协会,协会负责收水费,组织受益村的干部群众看水渠,协商各村水量分配和饮水时间,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矛盾纠纷。
葛石镇兴龙村以畜牧业为主,是个富裕村。去年6月,兴龙村成立了沼气服务合作社,建起了沼气专业施工队,目前,施工队拥有持证技术人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合作社为本村社员建设一个沼气池,可降低成本400多元。目前合作社承建范围已扩展到其他乡镇。村民高兴地说:“村里院里更干净了,生活更方便了,真是一件大好事!”
为合作组织撑腰
合作社不仅教给农民生产技术和致富本领,还增强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契约意识、诚信意识,新型农民也在合作组织中成长起来。
不久前,乡饮粮食合作社的培训大楼落成了。“到时候,我们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使社员培训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培训大楼负责人说。
宁阳县委书记刘卫东介绍说:“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合作组织撑腰壮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真正做到积极引导而不旁观,热情支持而不干预,积极参与而不包办,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放心、放手发展。”
据了解,无论县财政有多困难,宁阳每年都拿出1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组织发展。“下一步,我们争取在合作形式上,由农民之间的合作逐步向农民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相互联合转变;在合作内容上,由单项合作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合作转变;在合作机制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在合作区域上,由区内合作逐步向跨区合作转变;在合作领域上,由经济领域向社会管理领域扩展,真正让合作组织成为新农村发展的助推器。”刘卫东兴致勃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