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在中国作家队伍里,像我这样读书读得很少的人不多,像我这样读法的人也不多。曾经有人批评过我,说我在读书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十足的功利主义嘴脸。对此我并不否认。
一个人一辈子要读多少书?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回顾我的读书道路,似乎有些歪打正着。我的学生时代,几乎没有很好地上课,因为那时候是个特殊时期。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个巨大的损失,有些人回忆起来痛不欲生,似乎自己没有成才,没有大的出息,都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其实我看也不尽然。那个时代的确使我们浪费了许多时间,但是也使我们节省了很多空间。这就看个人造化了。我记得我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到文学了,多是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譬如《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之类,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三部曲。五年级以前看连环画,五年级以后看长篇小说。这些读物都是“破四旧”时抄查之物,集中在老家老街的一座土楼上,我们一群孩子爬上去偷,偷回来还可以交换。这些书无疑是孩子们的财宝,我们可以为某一本书拼命,弄到手了,上课看,走路看,吃饭、如厕也是手不释卷。想想那段时光,实在是太幸福了,可以不交作业,可以不考试,更重要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看书。现在回忆,在我高中毕业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主要文学作品我几乎全都读过,许多书读熟到可以给别人说书。
关于读书,我的第一个看法是,并非开卷皆有益。如今写书人多如牛毛,出版物遍地开花,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是事实,良莠不齐也是客观存在。受利益驱动,有些出版者唯利是图,粗制滥造,就像中了邪的母牛,你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企望自己能从这奶牛身上汲取知识营养,没准挤出几滴掺水的二氧化碳来,这就使我们开卷有益已经成了问题。所以我劝大家不要虚掷金钱和时间,谨慎读书,吝啬买书,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让那些不负责任肆意兜售精神垃圾的书商们破产吧,让那些滥竽充数的低劣的写书人喝西北风去吧。
我对读书的第二个看法是读大于书。读大于书这个说法是我杜撰的。事实上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中国的读书人崇尚学富五车,追求皓首穷经。人们通常以为,读书就是获取知识,储存知识就是储存学问,人对于知识的拥有程度决定人的文化品位。对此我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认为,有知识不等于有学问,有学问不等于有智慧,记忆力不等于创造力,你把《红楼梦》倒背如流不见得你能写出《红楼梦》。学问如果不能派生出创造力,那就是死学问。人的脑子容量有限,一个人的脑子如果被死学问塞满了,那就别指望这个人能够做出什么有用的事情。除了专业的教科书需要死记硬背以外,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尤其是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读书的重要性往往就在于读的过程,读书往往就是读出一种感觉,一种境界,一种体验。更多的时候,书仅仅是一把钥匙,重要的是要打开你自己心智的大门。知识如燃料,要烧出你自己智慧的热量,要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发动机而不是储藏室。有时候,即使你手里没有一张纸,你还是可以无限阅读——这本书就是我们自己,所谓每日三省吾身,大约就是这个读法。
我读书的第三个体会是,读书有缘,不能跟风。什么人读什么书,往往也是造化所致。有些名人名著,哪怕全世界都叫好,但不一定适合你读,你读来读去隔靴搔痒,那就索性不去读它。有些书名不见经传,但是它适合你读,让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让你眼前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那可能就是你的书缘来了。我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本自己的天书。也许那本书遭受多年冷遇,但它却在冥冥中等待着你,终于有一天你从故纸堆里把它翻了出来,抖落了时代的烟尘,然后你惊喜地发现,这正是你梦寐以求的书,从此你一遍一遍地读下去,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感受,当然,读到最后,你的收获就不是从书中得到的了,而是通过读书读出了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达成人书合一的效果。传说中的天书大概就是这样的吧?人间到底有没有天书?我认为有,至少也应该有接近天书的书,那么这种书从哪里找呢?就从你的感觉里找,找到你最有兴趣读、最适合你读的书,也许那就是你的天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