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家庭的“合欢春节”
采访时间:正月初一
采访对象:特困家庭
人物介绍:
刘新权,37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洪福工贸公司工人。妻子王金娥37岁,无工作。
难得的冬日阳光穿过洁净的玻璃,照在位于乌鲁木齐青年路金鑫小区一栋普通楼房二单元的601室。
这套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陈旧而又简陋。9年前结婚时墙上刷的涂料,由于屋顶漏雨的冲刷,如今已经有些脱落。门里门外,虽然没有像别人家那样,请“福”字、贴窗花、挂灯笼。但经过王金娥精心打扫擦洗的客厅、厨房和卧室,处处都是格外的明亮整齐,倒也透出新年的气氛,让人感到阵阵温馨。原在一家机械修理厂当电焊工人的刘新权有些残疾,后来因为患的小脑神经萎缩症越来越严重,已经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得在家养病。过去,有高中文化的王金娥虽然没有固定工作,但也能到处打个临时工。自从丈夫病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后,她就只得在家照顾和护理丈夫了。刘新权的原单位改制后,给他每月发170多元的生活费。这些钱抵交应个人承担的社保金后,再扣去每月的水电、物业等费用,也就没钱可领了。每年冬季要交纳将近1200元的暖气费,单位补贴500元,其余都得自筹。单位为他们申请了低保,夫妻俩就靠每月310多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至今,还欠着自去年6月以来8个多月的水电费,好在单位物业知道他家的情况,没有断他们的水电。刘新权的病不好治,也没有钱治。仅依靠刘新权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妹妹,寄些中成药维持着。今年春节前,洪福公司工会来慰问他们,送来一口袋面粉和一桶油。王金娥知道公司不景气,这样做已经让她很感动了。除夕上午,兵团工会主席、副主席和兵团国资委以及单位的领导来慰问,又送来面粉、食油和400元慰问金。夫妻俩不知说啥是好。头天下午,王金娥买了些菜,称了点肉。晚上包了饺子,凉拌了红心萝卜丝,切了点卤牛肉,喝了瓶啤酒,两个人吃了顿心情很好的年夜饭。结婚时买的29英寸彩电,给他们带来些许欢乐。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后,楼外面的鞭炮声,吵得患有神经衰弱的王金娥到天快亮时才入睡。初一早晨9点多起床后,王金娥包好饺子后,就给刘新权穿好衣服,背着他去了卫生间如厕、洗脸,又将他背到客厅里,安顿在沙发上吃饺子。“小刘,好吃吗?多吃些,你的身体会更好些。”王金娥轻声地对丈夫说。
“哦!”说话已经口齿不清,但心里面什么都明白的刘新权应了一声。
吃过饭,王金娥麻利地涮洗完锅碗,收拾好厨房。将一些剩的饺子放进冰箱。这台容声牌冰箱,是结婚那年刘新权的妹妹送的,9年来从来没有通过电。因为既没有东西需要冷冻,也承担不起电费。所以,就一直当做碗柜用。电视里面不时传出的祝福声和欢笑声,让夫妻俩有些触景生情。忙着家务的王金娥背过脸,有些哽咽:“小刘,我是天天在祈祷着你能康复,不要再摔倒受伤了。”“我是无所谓了,只是连累了你!”刘新权的眼角里涌出了泪水。
“别难过,只要你在我身边,我们天天能在一起,苦点累点也没有什么,我会挺过去的。”
“你去我们单位问问,能不能给我办个病退,也许病退工资会比现在的低保金和生活费,能多拿几个钱呢。”刘新权费力地说完这句话。“噢,知道了。”王金娥急忙坐到刘新权旁边,拉着他的手,宽慰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阵又一阵地传进这个充满温情的小房。
刘新权靠在王金娥的身上,苦难的磨砺让两个善良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务工家庭的“团圆春节”
采访时间:正月初二
采访对象:农民工家庭
人物介绍:
王二庆,41岁,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妻子乔贺春38岁,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
在乌鲁木齐王家梁钢材市场旁边的公交物业小区大门口,有一排用白色铝塑扣板搭建的门面房。王二庆一家就住在毗邻大门的第一间。门楣上一张写着“蔬菜店”三个字的白纸是唯一的识别。走进这每月400元租金的12平方米小屋,映入眼帘的全是摆在木架子上的各种时令蔬菜。
对着门口一个蔬菜架子的后面,顶着墙角挤着一张被褥凌乱的床铺,看不清这张必须从床尾部才能上去的床铺,是用什么东西支起来的。离床尾不到一米的左侧墙角有台做饭用的液化气炉子。由于要让店里的蔬菜能尽量新鲜,房间里面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来买菜顾客不时开启的门,更让屋子里冷飕飕的。一家人都穿得厚厚的。王二庆是4年前带着妻子和儿子到新疆来打工谋生的。全家4口人,分得的三亩六分土地,交给王二庆的弟弟耕种。当时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到新疆打工谋生,也不容易。给别人打零工,工作不太好找不说,还常常拿不上工资。夫妻俩一商量,就决定摆个蔬菜摊卖菜。虽然每天天不亮要蹬着三轮车到批发市场进菜,回来后要整理,还要从早到晚地守候,但毕竟安稳一些了。去年,儿子到了上学年龄,按现在政策规定,可以免费进入乌鲁木齐市的学校。但由于所分学区的公立学校太远,他们也没时间接送。夫妻俩咬咬牙,就把他送到旁边的一家私立学校上学。一学期400元的学费,虽让王二庆两口子心疼不已,但为了儿子的将来,夫妻俩认了。由于没有挣上多少钱,来新疆几年,两人一直没回过老家。惦记老人思念女儿了,就打个电话问候问候。
年前,听说新疆的共青团组织在几家企业的资助下,要搞个“给留守儿童送个团圆年”活动,计划在河南、四川、甘肃三省,挑选一些父母在新疆打工的留守儿童,来新疆与父母团圆。王二庆将信将疑地去为女儿报了名。没想到在河南、四川、甘肃和新疆四地的500多报名者中,他的女儿有幸与其他23名留守儿童入选,并最终成行。知道女儿能免费来新疆过年,乔贺春兴奋得几天没有睡好。当2月13日在乌鲁木齐火车站接到四年没见面的女儿时,乔贺春搂着女儿流出了幸福的泪水。在影楼化个妆,挑选心仪的服饰,照全家福;全家一起吃思念饺子,上滑雪场滑雪;进快餐店品尝汉堡包,到大饭店吃团圆年饭……一连串的融入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关爱的这项公益活动,让王二庆一家喜上加喜。除夕夜,全家人说着笑着包了韭菜鸡蛋馅饺子,凉拌了个黄瓜菜,小区保安送给他家一只卤鸡、一瓶葡萄酒,王二庆一家吃了顿舒心欢乐的团圆饭。王二庆家没有电视,看不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没钱买鞭炮,儿子就到小区里看别人放鞭炮。团聚在一起的全家人,欢天喜地地送别了吉狗,迎来了金猪。今天是新年的第二天,来买菜的人很少。使得一家人有更多的时间说说贴心话了。
“闺女,你喜欢老家还是喜欢新疆?”乔贺春问女儿。
“我喜欢新疆!”女儿回答。
“为啥?你看咱们全家四口人挤在这张小床上,你不难受?”
“能与你们仨在一起,我愿意!”
时而有人进来买点菜,时而也有人给两个孩子拿来已经热好的袋装牛奶,或一把糖果。看着姐弟俩你推我让的亲热劲,王二庆抚摸着女儿留了四年没剪的长头发,爽朗地笑了起来……
劳模家庭的“祥和春节”
采访时间:正月初三
采访对象:全国劳动模范
人物介绍:
胡清明,58岁,原新疆水泵厂铸造车间退休工人。妻子祖淑贤57岁,原乌鲁木齐市标准件厂退休工人。
乌鲁木齐初二夜里下的一场大雪,把大地、树林、楼宇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在清晨格外清新的空气中,胡清明费劲地用大扫帚清扫楼前一条宽宽的通道。这栋位于阿勒泰路上的水泵厂家属院职工住宅楼,年头有些长久,已经十分陈旧。
胡清明住在一楼的一套55平方米左右的居室。客厅沙发前的茶几上,摆满了装着各色干果、糖果、水果的大盘小碟。窗台上几盆绿叶花卉,给房间增添了一丝生机、一缕温馨。靠墙放着一张老式写字桌的台面玻璃下,压着几张胡清明等劳模与自治区领导以及在北戴河全国总工会疗养院疗养时的合影照片。老两口的卧室里,一张结婚33年后补照的结婚照,十分时尚。那是乌鲁木齐市总工会为劳模办实事时,一家影楼免费给他俩拍摄的。两个儿子的卧室虽然有些拥挤,但井井有序。两张床收拾得干干净净;写字台上电脑、书籍等学习用品码放得整整齐齐。胡清明自参加工作起,就在水泵厂的铸造车间当翻砂工。干翻砂,是劳动强度十分大的重体力活。不说每天要翻沙子、压模具、浇铁水等工序又脏又累,就是在熔铁用的冲天炉前面一站,也是烤得人喘不过气来。那时,有些办法的人,干不了多久,就想办法调离。可胡清明却在这艰苦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坚守,不但年年保质保量地出色完成任务,而且还刻苦钻研,主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此,胡清明先后被评为乌鲁木齐市劳动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2000年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模。27年来,由于胡清明一直在高温岗位工作,作为特殊工种,他在3年前的55岁时退休。胡清明和老伴祖淑贤的原单位,已分别被两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也已经退休的祖淑贤,就在家操持家务。胡清明有个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名声,附近一家中学请他负责学校夜间的安全值班。每月有个四五百元的额外收入。年前,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和市总工会的领导,来看望胡清明,还送来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对劳模的牵挂和关爱,让胡清明感到心里暖乎乎的。胡清明和老伴虽都是重庆涪陵人,但在乌鲁木齐也有些亲戚。除夕,他们一家四口就到了胡清明的哥哥家团聚,吃了年夜饭。大年初一,胡清明的哥哥和祖淑贤的姐姐也带着全家老小来到胡清明家。至爱亲朋十来口聚在一起,说说过去一年的家长里短,谈谈来年的打算,全家其乐融融。初二那天,胡清明一家又到祖淑贤的姐姐家拜年。初三,两个儿子都要上班,亲朋之间的互访,也正好“轮空”。老夫妻俩忙完家务,就坐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
采访手记
农历丁亥年春节,明媚的阳光铺洒在乌鲁木齐,烘照得大街小巷一派光灿,一片暖意。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到处张挂的红灯笼、红对联、红年画,交织着“新年好”、“恭禧发财”、“健康长寿”的祝福,凸现出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翼。在这万象更新的欢乐日子里,记者接连三天走进边城的三个普通家庭,向他们送去本报最诚挚的问候,并与他们一起感受亲情的温暖,感受团聚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记者陆金宝)(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