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记者利用回老家过年、串亲戚的机会采访部分返乡农民工,发现他们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头脑中“子承父业”的思想突出,让子女们走入了“辍学——打工——挣钱养孩子——带孩子打工”的人生轨迹。
河北省安新县刘庄村的张爱国在北京市打工,他告诉记者,2006年自己挣了2万元,比在家种地强多了。大儿子过了年就年满16周岁了,学习成绩也不好,他打算带儿子出去闯荡一下,好早日挣钱。他们村的小青年差不多都不在家务农,外出打工已形成热潮。
容城县白庄村的刘三水去年就带着儿子一起到石家庄打工,他说,现在供孩子上学花钱既多,大学毕业后又难找工作,还不如早点锻炼一下挣钱本事。这就是“放养娃”的孩子长大了还得当“放养娃”。
也有的农民工虽然重视教育,但很无奈。安新县刘庄村的周国昌说,自己在外地打工,孩子留在村里,教育无人管。转学到城市里,学校要么找借口不收外地学生,要么收借读费,这学没法上,只好早点让孩子也打工。
一些专家说,在每年的统计公报中,农民的收入都有了稳定的增长。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当农民工“洗脚上岸”、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成了这种撕裂了的生活方式的受害者。仅仅让农民多了一点进城打工挣钱的机会,这只是“头疼医头”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让农民工子女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机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负起责任,针对农民工“子承父业”背后的教育缺失进行反思。(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