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载文指称,爱面子的文化助长了中国一些地方大搞“面子工程”风气,可是粉刷功夫若做得不好,不只要不到面子,可能还丢了脸。
近日,中国媒体报道两则和面子相关的新闻,引人注目。
40多天内就能化秃山为“绿山”,云南地方官搞的形象工程如此荒唐虚假,难怪网民贴上的尽是冷嘲热讽。
“‘绿化’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样的造假水平也太低了。”
“这能算‘面子工程’吗?这类败类连良心都不要了,还能顾及面子吗?这是小骗子在骗大骗子,做官的愚弄百姓。”
“天下奇闻,登峰造极。”
“绿山”照片看了让人哭笑不得,硬梆梆的一片绿漆怎么可能伪装成绿油油的树木?舆论质疑,地方官好大喜功、一味追求速成政绩的不良心态,是否已经过了头,甚至已成为一种官场“潜规则”?花47万来给荒山戴“绿帽”,纳税人的钱该这么个花法吗?村民心里更是纳闷:“这些钱用来买树苗搞绿化,可以栽满几座山了!”后来,当地媒体进一步追溯发现,云南富民县的“油漆画作”其实是借来的艺术灵感,类似作品早已在深圳、河南等地露过脸。
相较于云南滑稽荒谬的“绿色工程”,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建得起、却养不起的尴尬引发更多深层次的争议。
启用约一年半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单单舞台设施设备就烧掉上亿人民币钞票。其冰上舞台更是娇贵,自开张后仅仅用过一次。据报道,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个豪华剧院是建得起、用不起,就以冰上舞台为例,它每启用一次,仅耗冰成本就达2万元,但目前中国尚无冰上芭蕾舞团。营运方和演出团体,在权衡成本后,常常不敢动那些“宝贝”。
艺术中心的维修费也是个惊人数字。装饰内墙的陶瓷挂片多达15万8000片,最高处达14.8米,全部擦洗一遍就要两个月;4700块玻璃幕墙“外罩”,每洗一次得4万元。单是电费,就占了全部开销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天维护成本要9万元。
华丽的剧院在城市里神气地坐着,老百姓却被教育、医疗、住屋等三座大山重重地压着,这个不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也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产业经当地媒体显著报道后,引来网民群起抨击。
“头们的风头出足了,拍拍屁股走人,管你以后怎么办。政府补贴,还不是花纳税人的血汗钱?纳税大众有几个进得去呢?”
“更可悲的是这些大剧院助长了公款消费和后续的腐败!拿工资的,你会花上千元钱去买张门票吗?”
“热衷建大剧院的目的仅仅是给人民传播高雅的艺术吗!教育、医疗、福利、住房都想不到老百姓,怎么偏偏在这就那么为人民着想呢!”
不过,在网民大多倾向指责“面子工程”的同时,有学者却认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因为得同国际接轨,所以确实需要一张像样的文化名片。而且剧院是百年大计,设备必须齐全,不能单纯从现实利用去考虑,应该为长远利益着想。
据《人民日报》报道,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花建说:“大剧院的特殊意义,使它在设计上求新求异,设施上追求先进,造价上偏高,这有一定合理性,应该理性对待。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城市,有必要拥有能与国际接轨的一两座大剧院。”
大剧院不纯为民众需求而造,它还肩负着建立城市和国家文化品位形象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主要城市的大剧院即使沦为大花瓶也不为过,至少它演好了充门面的角色。但若一些地方性的剧院也动辄上亿人民币来打造,这恐怕就难让人信服。
《人民日报》列出的各地剧院的花费如下:杭州大剧院,投资9亿元、宁波大剧院,投资6亿1900万元、绍兴大剧院,投资3亿1000万元、东莞大剧院,投资6亿元、河南艺术中心,投资9亿元、湖北武汉琴台大剧院,投资10亿元
10亿元人民币握在手里,能做些什么?南方日报网络版去年9月报道说,“两年投10亿新扩建学校200多所,能为揭阳新增22万个学位”,新华网前年的报道提到,“成都市将投入10亿元巨资,完成400多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全市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任务,以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文章表示,钱该如何花,花在哪方面能催发更多经济效益和实际意义,确实是门高深的艺术。中国人在面子和里子之间该如何平衡?人外出需要梳妆打扮,城市的面容当然也要像个样,但上妆用的胭脂水粉不一定要用最高级的。在资源分配不均,大部分人基本需求还未获满足时,真正的民心工程显然要比面子工程更为实在。(沈泽玮)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