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喜迎丰收。(资料图片)
开篇语:
2006年,中国这条巨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这跨越让国人感受至深,让世界凝神瞩目。
2006年,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9亿农民欢欣鼓舞;自主创新的号角嘹亮吹响,公平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国防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良好的开局,是鲜活的生活,是生动的实践,是9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后洋溢的笑容,是农村娃“上学不花钱”的开心,是失业者重新就业后的欢乐,是困难群体搬进廉租房后的幸福……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
中央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四个着力”,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扎实工作,敢于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调控新政篇: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单位GDP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高处不胜“热”
翻开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5年运行在两位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2003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和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房价高、圈地热凸显调控之难 调控之难,突出表现在百姓关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上。经济发展成果应该让百姓分享,但“且调且高”的房价却让许多老百姓看不清、道不明。
“又好又快”树调控新标杆
“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又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式转变篇: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无论是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来自全球化的外部竞争压力,转变增长方式都对中国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具有十分迫切而又意味深远的影响。在过去一年里,转变增长方式无疑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舞台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渤海湾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到西北,亮点纷呈、高招频出,既表现出创新转变的风发意气,同时也遭遇着各式各样的瓶颈以及转变带来的种种“阵痛”。
新“双引擎”动力充沛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经济的产业比重、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中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8∶48∶24调整为15∶51∶34,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从整体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拉近。
诸指标引领“战略退却” 从去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万元GDP能耗指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考核。同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每新增亿元GDP所新增建设用地等指标,清晰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增长与环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转变是一种“痛并快乐”的经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产业的选择、引进项目的选择、项目成本的选择,,如何进退、取舍,的确在考验着地方政府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
农村新貌篇:新农村建设照亮9亿农民心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农村发展的希望照亮人心。
公共财政阳光催开农民笑脸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农村改革迈出“第三步”
2006年,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个“转折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9亿农民站在了发展新起点上。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破冰”
2006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专家指出,随着“两个放开”政策的实施,农区中小型区域性商业银行必将蓬勃兴起,金融改革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级”推力。
推进城乡利益结构调整 专家指出,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预计2007年中央和地方土地收益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数量将大大增加,有望超过1000亿元。
民生进步篇: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向新“三座大山”冲击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一名初中生写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6年,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2006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贫困家庭得到了实现。
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去年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得到了扎实的践行。
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引领下 从2003年开始,我国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但是,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财富积累相比,民生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和合理的改善。让人欣慰的是,2006年的民生进步,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变成一种“政府自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人们对2007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卫生部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开放新风篇:开放中国迎来第三轮冲击波 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直面开放。开放是如此触手可及,一名北京市民在沃尔玛超市货架上随手取走一件商品的信息,瞬间就能回传到万里之外位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沃尔玛总部的服务器上;而美国芝加哥农产品交易所显示屏上一个微小的数字跳动,就可能影响到我国山东省德州市当地某个麦农的年终收入。
入世5年交出高分答卷 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入世5年多来,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翻了两番还多。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入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其中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互惠互利尤为明显。
“走出去”渐上层楼 中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开放了一个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学会利用世贸组织赋予成员的权利,采取各种方式向海外进军,积极开拓空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呼吸自由贸易的空气 入世以来,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享中国开放带来的甜蜜果实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建设,逐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域内货物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为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而努力。
·在经历了1978年初冬打破封闭状态的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2001年初冬在多哈会议上正式入世的第二次浪潮洗礼后,2006年的初冬,中国完成大幅降低关税、深度开放市场的承诺,结束对弱势产业实施保护的入世过渡期,站在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迎接第三轮开放冲击波。
协调新策篇:“四大板块”共绘一体化版图
随着促进中部崛起纳入国家战略的视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框架终于在2006年完成“封顶”,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中国新格局迈进。
布阵:绘就最后一个板块的区域战略宏图
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融合:资本与资源涌动“北上西进”潮 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重心整体上更加明晰地表现出的“北上西进”的新轨迹,则足以说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正在从体制和机制上带来深刻的革命,跨区域产业转移、重组及合作的势头强劲,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活跃的生产要素如同出笼鸟在区域间自由跃动。一个在市场之手牵引下“四大板块”比翼奋飞的经济一体化壮丽蓝图正展现在全国人面前。
破壁:分工协作方能“又好又快” 合纵连横,融会贯通,无论“北上”还是“西进”,都是在走向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强烈冲动下带来的资本与资源的合理化布局,也是全国经济发展要求提升层次、整合资源的必然产物。从中央到地方顺势而为,内联外引,冲破体制壁垒,统筹区域发展。
·最近,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这将推动各地区切实摈弃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真正致力于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