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旬邑县职田镇青村一改往年的冷清,显得格外热闹。
今年春节,村上利用外出打工青年返家之机,组织了别开生面的新年茶话会,将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及务工青年、待业青年及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公婆、孝子、致富带头人等召集在一起,用现代的文明方式拜起了年。
青村只是该县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旬邑县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在旬邑像这种靠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群众就有4.8万多人,有40多个烂杆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理清思路:扶贫开发就是要建设新农村
旬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扶贫开发中,县上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因村制宜、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实施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逐步把重点贫困村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县上及时制定出台了《旬邑县农村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关于扶贫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安排意见》等十多个相关文件,明确了以扶贫开发推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措施。同时,按照“既要适度超前,又要尊重群众意愿”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了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并使三者有机结合。并为群众免费设计了20多套民居建设样式,供群众选择。
在安排贫困村移民搬迁的同时,将其列入当年拟建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做到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基本实现“道路柏油化、房屋整齐化、水电配套化、村庄绿色化、功能齐全化”,使居住条件与基础设施同步改善,既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推助了贫困村脱贫致富进程;对不需要搬迁,但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旧村子,按照有关标准,实行了统一改造,统一建设;对整体搬迁的移民新村,统一按户均3分地划拨庄基地,并及时复垦老庄基,节约了土地。目前,全县复垦老庄基1.1万多亩,增加耕地7000多亩。
资金捆绑: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贫困村因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扶贫开发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仅靠国家二三十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该县按照“政府统筹、扶贫牵头”的原则,捆绑各类涉农资金、社会各界捐助资金、群众自筹资金,有效地保证扶贫开发建设新农村的资金需求。
县上严把“三个关口”,加大了资金捆绑力度。一是严把项目申报关。为了使涉农部门项目与重点村建设有效结合,县委、县政府“一把手”每年年底都要召开各职能部门来年项目申报工作协调会议,把水、电、路、校、广播、电视、通讯以及生态建设项目通盘考虑,优先保证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实现项目捆绑。二是严把资金捆绑关。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办法》、《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了资金捆绑长效机制,各职能部门每年至少拿出当年上级下达到部门资金的30%与财政扶贫资金捆绑,使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只要把重点村和移民新村定在哪里,计划、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就跟着投向哪里,集中资金办大事,收到了“四两拨千金”的效果。三是严把项目建设关。凡列入建设的项目村,县财政先期预付5万元的项目启动费,县扶贫、城建、交通、水利等职能部门会同乡村两级,精心设计规划,公开招标,分头建设。县上成立了项目建设督查组,从始至终跟踪问题,保证项目资金捆得住、捆得牢。
近年来,全县公益设施建设投资资金2.1亿元,捆绑使用部门资金1.2亿元,仅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一项筹措资金9355万元。目前,全县已建成的42个扶贫示范新村,占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总数的一半以上。
综合治理:让基础设施与生活水平同步改善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该县按照“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点片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抓好水、电、路、校等连片开发建设,实现扶贫开发整村推进。
县上提出了“把柏油路铺到农民兄弟家门口”的目标,制定了“群众铺底子、政府罩面子”的政策。仅两年时间,全县投资6000多万元,铺筑通村柏油(水泥)路320公里,提前三年实现了塬区行政村村村通柏油(水泥)路目标;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职田、土桥、清塬三大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3800多吨,解决了141个村、14万人的饮水困难,使全县65%以上的农村人口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对全县所有的自然村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使每个行政村都通了电,且电价每度降低了0.14元;累计投资2912万元,改造新建中小学154所、近5万平方米,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舍全部实现了砖混结构,彻底解决了学校危房问题。并争取省、市支持,建成沼气池3300多个,建起了一批生态文明新农村。
产业开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扶贫开发工作中,通过实施“项目覆盖、产业带动、科技培训、信贷支持”四大工程,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实现了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稳定收入来源。
近年来,县上先后争取国家信贷扶贫资金7830万元,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业生产,已有2万多人通过信贷资金的扶持,拥有了致富产业,形成了果、畜、药、烟、草经济规模。目前,全县苹果面积达36.5万亩,总产32.5万吨,产值6.2亿元,优果率达到85%以上,建成张洪、赤道、原底等9个苹果专业乡镇、126个苹果专业村,49个养牛大村,养猪大村66个,畜禽存栏达49万个羊单位;通过扶贫渠道输出的劳务累计达3.5万人次,岗前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2.1万人。
同时,县上加大了科技扶贫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20多万元重奖为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建起了烤烟种植大乡镇3个,种植大村25个,黄芪等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多个,香菇、木耳种植基地6个,开办了科技普及信息中心,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全县仅苹果套袋、艺术果开发一项可为农民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科技真正成为开启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本报记者 程伟 本报通讯员 王宇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