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琼通讯员陈厚舜
农历大年初八,薄薄的雾霭笼罩着希望四溢的春色。海淀区华祥苑居委会的办公室内,牛月茹坐在那里低头织着毛衣,一针一线,娴熟而用心,旁边的拐角里静静地躺着一大堆她捡来的空瓶子,桌子上还放着一大沓过去6年来,她资助的近20名边远地区失学儿童的来信,“阿姨,您给我寄的学费,我收到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阿姨,穿上了您寄来的毛衣,再也不怕过冬了!”“阿姨,我真想快点长大,去北京看您!”……信纸上跳跃着充满童真和希望的字句,每当看到这些,她们笔下的这位“北京阿姨”牛月茹,“心里总会比吃了蜜都要甜”。
年近半百的牛月茹,早年因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务农,随后她自学取得了本科文凭,重圆了自己的“读书梦”,但她并没有忘记边远地区上百万面临失学困境的儿童。
过去6年,她一针针织出了上百件毛衣,一个个捡出上万个空瓶卖给废品回收站,会合她的工资共计2.25万元,全部寄给了素不相识的孩子们,资助她们“穿着暖和的毛衣,安心地回到学校去学习”。
扶贫济困源自母亲影响
“我打骨子里同情穷人,是因为从小受到了母亲的言传身教!”说起过去6年来自己的资助行为,牛月茹首先提到的就是她的母亲。
1974年,牛月茹刚过完16岁的生日,她的母亲就因癌症去世。然而一直以来,作为生产队妇女干部的母亲,即使自己吃不饱饭,也不忘关怀贫穷乡里的言传身教,深深地烙刻在了牛月茹的心中。
“前几天,我回到一亩园村时,看望了妈妈曾经帮助过的一位‘老姐姐’。老人家至今还反复念叨,当年她家穷到揭不开锅的时候,是我妈四处给她作保人,让别人能够借点粮食给她,使孩子们晚上能有口吃的。”牛月茹笑着说,她只是在做母亲教会她的事。
辍学后靠自学取得本科文凭
“每次同学们聚会的时候,同学还会时不时地提起当年我是学校的骄傲。那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可拔尖了,可我妈走了以后,我不得不回家种田。”西苑村出身的牛月茹,年轻时就经历过因贫失学的痛苦,因此重圆“读书梦”一度成为她心中最大的追求。
1992年,牛月茹进城后重拾课本,从自学中专开始,硬是啃下了本本难懂的书,最终取得了中央党校的本科文凭。“说起重拾课本的艰难,我真的深有体会。都人到中年了,学起来能不觉得吃力吗?所以说读书还是要趁年轻呀!”牛月茹发自肺腑地感慨说。正是年少辍学的经历和重返校园的艰难,让牛月茹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全国各地因贫困失学的儿童。
资助病友从此踏上助学路
“要不是遇上那个河南来的贫困女大学生,或许这个在我脑中盘旋已久的念头,也不会变成现实。”6年前,牛月茹第一次资助的学生并非失学儿童,而是一名在北师大读大三的女大学生。
2001年5月,牛月茹因胆病入住地坛医院,与她同病房的有个来自河南的女大学生,身患乙肝,家里穷到连她母亲来京探望的路费都没有,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病房中。“有一天吃过晚饭,我把她叫出来,当时病号服没有口袋,我就在松紧带里夹了两百块钱塞给她,让她妈妈能来趟北京。我也是个母亲,能体会到孩子病卧他乡时做母亲的滋味。5个月后我出院了,每个月初都去北师大看她,给她100块钱,还送她毛衣和旅游鞋,嘱咐她好好读书。”
从此,牛月茹开始了她长达6年之久的“助学之路”。
主动打电话送去资助款
起初,牛月茹找到了北京一家基金会,要求长期资助革命老区的失学儿童,但是对方只有北京地区的资助对象,从此,牛月茹开始连续三年资助门头沟河北村的宗雅芳,每学年给她寄去至少200元的学费。
但是牛月茹并没有放弃资助外地贫困学子的愿望,她开始关注各电视台镜头里那些让她觉得“触景生情”的“苦新闻”,洪灾、冰雹、地震牵动起她的心。她还主动拨打114查号台,先后与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基金会取得了联系,从100元至500元不等地资助各地失学儿童:姜丹、姜鹏、顾丽丽、马君红、王海洋、刘丽丽……于是,这20个名字背后的命运,开始因为有了这位“北京阿姨”的资助而悄悄发生了改变。
“让我终生难忘的是陕西宁陕县黄金小学被洪水淹没时,校长顶着过胸的洪水背着孩子,把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看完节目后,我打电话联系了西安青少年基金会,要求资助一名在水灾中失学的女孩,后来‘正在收拾书包打算回家的’姜丹,收到了我寄的钱,从此留在了学校。后来,我知道她还有个哥哥姜鹏,同样面临失学困境,我又给他每学年寄去400块钱学费。今年春节前,兄妹俩给我寄来了小米、绿豆和鞋垫。”提起自己资助的孩子,牛月茹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下转43版)
图一:又一件饱含朴素真情的毛衣即将寄给贫困儿童
图二:多捡些空饮料瓶,就能多给孩子们寄点钱。
图三:6年里,孩子们的来信慰藉着北京阿姨。
图四:孩子们的笑脸让牛月茹心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