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许多人都不无惊讶地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林黛玉饰演者陈晓旭被证实已出家”(2月26日《现代金报》),这不啻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一枚“震撼弹”,这条新闻也立刻成了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陈晓旭曾经是红透了半边天的大明星,如今又是一个身家过亿的商人,对于为什么会遁入空门,陈晓旭曾经坦露心迹:“我曾经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但之后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我们无须做其他复杂的揣测,这就应该是“林黛玉出家”的标本意义所在了,即:“发家致富,享受人生”的世俗理性已不足以为中国社会提供足够的精神寄托,中国社会需要重建自己的信仰系统及核心价值。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像陈晓旭这样感到虚无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人生是需要意义的,没有意义的人生,就只能是一种空虚、麻木、颓废的人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就无法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为动物也懂得趋利避害。但在今日中国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世俗理性,却无法为我们提供人生的意义。以“成本-收益”为核心的世俗理性,只能解决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方法问题,而不能回答人对终极关怀的思索和追问。反过来,如果时时、事事都执着于“成本-收益”,反而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
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己的信仰系统和核心价值,人人都以世俗理性作为自己行为的惟一准则,则必然会导致为所欲为,使社会退回到丛林状态,陷入一场没有胜利者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些年来,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缺位给我们带来痛苦,我想每个人都有切肤之痛:我们见证了太多的腐败、冷血和欺诈,我们无法信任任何人,我们买不到一份放心的食物;医生不收下我们的红包,我们就不敢放心地走进手术室……总之,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危险的。
也许有人会问,同样是世俗理性占据主流的西方社会,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归宿问题的呢?这里我只想简单指出两点:第一,西方社会曾经遭受的精神痛苦同样是很严重的;第二,和东方相比,西方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传统,比如韦伯就指出,从新教徒的眼光来看,“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这就把世俗理性和终极关怀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限制了非道德的行为。
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宗教传统,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动手来构建一个信仰系统和核心价值,并以此来超越物欲,超越虚无,超越悲观和颓废,开启一个有意义的新时代。陈晓旭的出家,是她自己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但她作为中国社会“成功人士”的标本意义,也提醒我们,重建中国社会的信仰系统和核心价值,已刻不容缓,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