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李振声一辈子与小麦结缘,一粒麦种让他声名大振。
这一次,他更是作为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唯一得主,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中央,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27日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步入科学之门初衷竟是为糊口
这样一位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活了几亿中国人的大科学家,当年步入科学之门的初衷竟是为了糊口。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虽然家境贫寒,但重视教育的父母一直供他念书,先私塾,后学堂。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营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提供食宿”四个字吸引了李振声。于是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考了,没想到考上了。
忆及当年,李振声说:“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
大学毕业以后,他幸运地分到中科院工作,华罗庚、钱三强、艾思奇三位科学家对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956年,李振声从北京中科院来到陕西杨凌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走上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之路,一走就是50年。
提出中低产田治理建议
1987年已经在西北工作了31年的李振声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504.8亿斤。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累计推广数亿亩。
1995年,为打破我国粮食生产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声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2003年,他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美国人莱斯特?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称,世界市场上销售的所有粮食都不够满足中国需要,中国将让世界挨饿。对此,李振声汇集我国近15年的数据进行驳斥:“我们应该将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个人奖金一分不留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万元,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李振声27日说,计划将50万元个人奖金全部捐给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