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百名民警拥有联网计算机47台 基层所队连通率达到90%以上
公安信息化工作模式初形成
一批制约公安工作技术难题被破解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于呐洋 柴黎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NA检验试剂的成功研制,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工业雷管管理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了雷管的“身份认证”,使全国涉爆案件下降了20%。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国公安科技大会上获悉,“十五”期间,公安部共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75项,争取经费7583万元,比“九五”期间分别上升47%、72%;立部级项目772项,争取补助经费2590万元,同比分别上升62%、56%;有297项科研成果通过公安部鉴定或验收;有245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级奖励,其中19项获得国家级奖励。各地公安机关还主动开展地方科研立项,积极争取资金,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步丰富了公安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种类。
此外,“防范与打击重大刑事犯罪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重点攻克和解决了我国人体生物特征识别、违禁品探测等关键技术及相应的试剂与设备,解决了防范和打击重大刑事犯罪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打击计算机犯罪侦查技术研究”项目结合信息网络领域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工作实际,解决了打击计算机及网络安全领域犯罪的关键技术难题;“城市火灾与重大化学灾害事故防范与控制技术的研究”项目为城市消防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了城市消防安全水平。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于呐洋 柴黎 全国各级公安机关通过科学技术与公安业务工作的紧密融合,不仅提升了警务工作的科技含量,而且增强了公安机关的实战能力。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全国公安机关利用刑事科学技术侦破案件数量年均增长13.9%,增强了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
各地公安机关以平安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十五”期间,在全国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建成报警与监控系统21万多个,预防、制止各类违法犯罪案件20余万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大力推进报警和监控系统的社会化建设,收到了明显成效。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于呐洋 柴黎 “十五”期间,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坚持把人才作为公安工作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不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大全警科技培训力度,全警科技素质显著提高。
目前,现场勘查和检验鉴定技术、信息通信保障技术等四支专业技术队伍,总人数已达8.9万余名,约占全国总警力的5%。
“十五”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切实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体民警的科技应用技能进一步提高,第一批21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在两年建设期间,对26万名民警进行了科技培训。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于呐洋 柴黎 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工作,其中59个设区市开展了示范城市建设工作,218个区县(市)开展了示范区县建设工作,2235个所队开展了示范所队建设工作。
同时,江苏、浙江、山东、广东4省全面开展了全省示范建设整体推进工作。通过科技强警示范建设,深化了科学技术在各项警务工作中的应用,发挥了示范单位的典型效应和辐射功能,带动了科技强警工作的发展。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于呐洋 柴黎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国公安科技大会上获悉,“金盾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已于日前圆满完成。目前,全国公安机关联网计算机超过80万台,每百名民警拥有联网计算机47台,基层所队连通率达到90%以上。
据了解,“金盾工程”自2001年国家批准立项以来,经过全国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于2006年11月16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得到高度评价。
“金盾工程”一期建设提高了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形成了三大亮点:一是建成全国性的8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成覆盖主要公安业务领域的60个应用系统,开发出综合查询、搜索引擎、请求服务等重要应用手段,初步形成“信息网上走、业务网上办、台账网上建、绩效网上考”的信息化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了执法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建成覆盖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通信专用网络,基本实现了数据、语音、图像的同网传输。三是建成了全网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访问控制系统(PKI/PMI系统),制发数字证书70余万张,衔接改造应用系统230个,提高了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公安部部长助理郑少东在会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到“六个落实”,即深入推进科技应用要落实,以“金盾工程”建设为载体,对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技术设施和信息中心技术系统进行优化与增强,开发并推广应用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应用平台、部门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新的公安应用系统,推进公安信息化进程;全警科技普及培训要落实;关键技术国内自主要落实;公安科技规范管理要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落实;组织保障各项措施要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