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水降 唐王后裔墓现真容(图)
柘林湖畔磨刀村李氏身份之悬疑似乎“破解”
2月25日,正月初八,风和日丽。柘林湖水位降低,湖畔出现一座圆丘形古墓。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和三块字迹模糊的墓碑,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的字样表明,墓里安葬着唐太子太傅李道及其夫人。
永修县柘林湖边磨刀村的李氏一族因此事而兴奋。
磨刀李氏一直坚信,李道是他们的始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吴王李恪的后裔。据说,李道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是唐昭宗的随侍近臣。公元904年,是他称乱带着家人出逃至永修(古建昌),保存了吴王李恪一脉,并且有了这一脉在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台湾等地繁衍逾百万的现状。
原先,这些故事只在《磨刀李氏大成宗谱》中记载,现在,水降墓现,磨刀李氏的唐王后裔身份似乎得到证实。
新百家姓也将"李"列为第一姓,难道真的如磨刀李氏所言"离了磨刀不称李"吗?本报记者近日探访了永修县磨刀村。
(一) 公元904年·逃亡
李道逃亡,是一个漫长而沉重的故事。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正月。
都城长安依然寒冷。
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长安城,卷起阵阵雪花和飘零的残叶。虽然是春节之际,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大街,却如坟墓一般死寂、冷清,只有偶尔一两声凄厉的狗叫和梁王朱温部下盘查行人的吆喝声。
大唐王朝已走向了末路。
正月初五刚过,肃杀死寂的长安城突然喧闹起来,到处烈焰腾腾,四望烟尘蔽天。原来,梁王朱温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百司衙门、宅邸、民舍,强逼唐昭宗、文武百官及全城百姓迁往东都洛阳。
正月十一日,唐昭宗的车驾出发。皇帝仪仗全免,昭宗夫妇乘一辆辇车逶迤而行,丞相、中书令、各部尚书及王子皇妃等或轿或马,更多的是步行。磨刀李氏始祖李道也在其中,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世孙、吴王李恪第十二世孙,是李氏宗亲、昭宗随侍近臣,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昭宗李晔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是一位不幸的皇帝。他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皇帝根本没有实权。现在,他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
对自己的命运,38岁的昭宗已猜到几分,这次去洛阳恐怕是凶多吉少。但是他不能让李氏宗族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在车驾行至陕西华县(时称华州),驻跸兴德宫时,昭宗屏退左右,只留一两个宗室之臣。李道就在其中。
这些事情,参与编撰《资治通鉴》且主修唐史的范祖禹,在他的专著《唐鉴》中记载详明。
据记载,李道心知有异,急欲跪拜请旨,昭宗却抓住他的手,泣不成声地说:"鄙谚云'绝于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说到此处,君臣俱是声泪俱下。
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李道能受到昭宗如此的器重,想来必有过人之处。在悲泣声中,就是他第一个冷静下来,率先向昭宗辞官,然后趁乱带领部分皇室宗亲,携带大唐皇族谱牒,避难逃亡。他们在湖湘停顿后,辗转来到永修(时称建昌),定居磨刀村。
[1][2][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