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坛”创办于2001年,简单回顾一下五年里走过的路程,基本可以概括为:起于文学、长于文化,近两三年致力于人文。这是一个不占优势的平台的发育过程,也是在中国文明进程中自觉承担的认识深化过程,更是一个人文谈话节目在偏远而贫困的西北一隅,在话语空间与收视率的双重压力下的突围求生过程。
一、“开坛”的生存背景:这是重估一切价值的转型期时代,是一个对话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人文解读的时代
在全球化面前,许多东西都在向度不明地发生变化。当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文明碰撞与交叉时,我们认为媒体要有自己的承担。“开坛”在2005年的宣传词就是“解读转型中国,构建文明家园”。这个解读,就是力图弄清楚我们这个转型社会诸多社会现象的成因、矛盾、前世今生以及发展趋势。“开坛”几乎将所有问题都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作全新的考量与争论,比如《拷问官德》、《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地位》、《走向公民社会》、《讲礼还是讲理》、《财富后遗症》、《揭开面子》等,都在争论与讨论中寻找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淘汰传统中的落伍观念,吸纳全球文化的新鲜血液,从而致力于新的人文构建。社会转型期,正是一个矛盾丛生期,因而也就注定了是一个对话的时代,和谐在交融与对话中,在争鸣与沟通中形成,“开坛”的着力点也就在此。
从全国卫视节目的格局看,多元化时代正在到来。就目前看,这个多元化的雏形是倾斜的,我们视野里是一个倾斜的节目品种版图:大批量的娱乐节目和一小撮谈话节目。但在西方各电视机构播出的节目中,谈话类节目大约占到60%—70%。不说西方,就凤凰卫视来讲,他们的一个策略就是“口水+剪刀”,从一人说话到四人谈话。成本低、周期短,介入社会直接。我们欣喜地看到2006年年底在各省级卫视改版浪潮中,谈话节目比原先多了。随着社会发展、话语空间的扩大,谈话节目会越来越多、越走越好。
从观众热衷的“正大综艺”到关注“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再到央视“百家讲坛”的蹿红,央视10套的火爆,“对话”、“面对面”、“艺术人生”、“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等节目的热度,就连“开坛”,据央视索福瑞在陕西境内的调查,陕西卫视2006年前半年的平均收视排名也排到了平均4.13位。观众对知识类、文化类、思想类节目的收视逐渐升温。在遥控器启蒙电视制作的背景下,我们的思考和操作也必须发生战略性变化。“开坛”的理念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演进。
二、“开坛”的生存之道。人文立场、人文视角与人文情怀
“开坛”的定位。首先尴尬在了“人文”二字。何为人文?人文又何为?在2003年“开坛”召开的一个“人文谈话节目生存与发展高级论坛”上,凤凰台刘春副台长说“我一听人文这个词就恐惧,就毛骨悚然”。他其实是恐惧“人文”成了一个标签,一些电视人以之为借口自封精英、启蒙大众的由头。同时也可能有对“人文”的敬畏感。人文就像大学里分不清具体学科的专业叫人文学科;像医院的精神神经科一样,找不到具体病灶就往那儿送。朱学勤说“人文谈话,不是文人谈话”。的确,人文弄不好就成了文人的专利,精神弄不好就发神经,就“在文化脂肪上搔痒”,在边缘话题上发酸,矫情的可能性很大。
“开坛”没有在“人文”的概念上做深的探讨,只大体框定为“以人为本的文化”(张天栗语),我们非常直接地讨论什么是“开坛”要去关注、去探讨、去做节目的人文话题。紧紧扣住“与当代人、活人的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我们认为只要远离了当代人的“人文”都是“开坛”意义上的伪人文,都会在选题会上淘汰掉。而谈话空间却具有很大的纵横跨度,涉及历史是去发现今生的前世,研究趋势是要预测生存走向。用人文视角去观察,一切皆人文;用人文立场去观察,才会有人文的解析;用人文情怀去沟通,才会有人文的濡染。因而“人文”对“开坛”来说,不是一个题材范围,而是一个视角、一个立场和一种情怀。
“开坛”的谈话策略是“大众话题的精英解读”。我们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较热闹,九十年代开始式微,在本世纪被解构的宏大叙事所表现的主题,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话题,社会文明进程中矛盾集中最多,最困扰现实生活的敏感话题都纳入到“开坛”的视野、思考和探讨中。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在时代矛盾重重的问题漩涡中自觉承担人文使命,做了大批的与社会矛盾零接触,甚至负接触的节目。因而,“开坛”的观众构成里有一大部分是行政干部、各级行政领导,常常有国家级部门打电话要碟,也有乡镇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打电话要文字版。“开坛”以这种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方式为社会的文明进程努力。
“开坛”“大众话题的精英解读”的操作方法是将这个时代的思想者、专家学者资源大规模地整合到话语平台上,送进寻常百姓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是最有使命感的一群人,这是被中国历史一次次证明了的。但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分化,一部分成为关心公共事务、社会文明进程的人,一部分丧失公共性成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技术性专家。我们选择既拥有专业权威性又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把他们请出象牙塔,贴着地面行走,走向时代前潮。用媒体放大他们的声音。使“开坛”成为安置在大众与精英之间的一张话语圆桌,也使知识阶层成为社会文明进程的积极推动者。到目前为止,已有海内外300多位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在“开坛”发言。我们在2007年要使用的一句宣传词是“让思想穿透荧屏,让人文温暖人间”,这个“让”字,便是“开坛”栏目组的自身定位,我们就是这个介词,而嘉宾才是第一生产力。
“开坛”强调内容为王,形式制胜。我们不相信外在于内容的传播形式的意义。形式只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开坛”嘉宾设置从一位增加到两位,也正是把访谈变成了谈话,把布道变成了讨论。我们不要上帝式的嘉宾,谈出来都是普遍真理,而是请我们的嘉宾以公共情怀、公民身份、专家视野,去研究、去讨论、去争论红尘中的困惑。我们不相信有解释一切的真理,但研究这些社会问题生成的原因、历史源流和缓释途径。在既定的真理上多嘴多舌是无谓的浪费,但站在现实问题上问出一句都使我们拥有成就感。“开坛”有这样一句宣传词“开坛,开放的论坛”。何为开放?我们认为问题都是开放的,而标准答案总是封闭的。“开坛”要求编导都要变成这个问题时代的问题人,以问问题谋生的人,策划案都是问题案,谈话的过程就是把小问题问成大问题的过程,也是由问题来推动的过程。一个人问不出超越自己水平的问题,一个问不出问题的媒体,是无法承担社会责任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开坛”的生命力在于和观众的关联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节目的受众关注度。我们认为,节目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在于节目和观众的关联度,也就是观众的需求程度,我们不能把扭结着时代前沿的问题、扭结着生存困惑的问题提升到我们的话语平台上,那么形式又有什么意义?如果要说形式,我们有这样四句话语方式的定位:“传统话语当下化、人文话语传媒化、精英话语平民化、正面话语对抗化”。这四句话有一些“脱口秀”的意味,但我们似乎更愿意将话题放小、放低、放具体,而形成话语的争锋、观念的对峙。因为观念总会在具体事件上分歧,而在高处、在形而上的界面上趋同。曾经用于谈话环节之间的缓冲片花,现在已成为谈话内容的纵横背景的知识链接,这个背景将谈话的个别性扩展为共性,又将谈话在一个大背景下逼向时代前沿。
要说“开坛”在形式上的创新,可能比较大的是作为特别节目的大型媒体行动。“华山论剑”、“风追司马”、“2004中华大祭祖”都在有限的平台上,把人文视角、娱乐包装、精英话语、民族文化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在华语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开坛”的生存现状:历史版、社会版双向出击,引领陕西卫视“人文天下”的核心精神,张扬思想者的社会良知
“开坛”五年走来,一路磕磕绊绊,艰难挣扎,但凭着一份西北人坚韧不拔的坚守和全社会的呵护,这一高端严肃的社会人文类谈话节目,不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在新改版的陕西卫视平台上成为主打,越活越旺,迎来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在2006年11月1日改版的陕西卫视播出节目中,“开坛”成功裂变,从周播节目变为每周两期,一为历史版,一为社会版,并成为陕西卫视“人文天下”最为核心的解释元素和支撑板块。
“开坛”节目的生存现象揭示了这样一个传播现状:在一个多元化的转型时期,观众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品种的,研究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心理,提供相应的、准确到位的观赏服务,就一定会获得相应的生存空间。
在一个大视野里,和全国许多名牌栏目相比,“开坛”有着许多不成熟,显得土气、笨拙。但我们也还是笨拙地认为,它也许不比别的好,但它笨出了个性,笨出了品格,而且它坚持自己的品格:体现社会良知,肩负社会责任。这也正是“开坛”的生存之道。
(作者单位:陕西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