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双城镇被评为黑龙江省最具魅力乡镇。人们或许会问,双城镇最具魅力的是什么?
双城镇是双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总人口20多万人,有100个城市居民委和4.5万农民,所以双城镇兼容了城乡特色,它的经济发展也必然是城乡的社会和谐发展,它不能光顾“三农”问题,还必须妥善解决与城市居民相关的“吃住行”问题。
招商引资重塑工业大镇
双城镇曾是双城市轻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最好的乡镇,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多数企业相继衰败。没有工业,就没有好税源,就不能拉动就业。而重振工业大镇雄风,双城镇的选择也只能是招商引资。于是,双城镇辟建了自己的工业园区。也因此,以招商引资著名的双城市,在县城就出现了两个“开发区”,大的是市里的,小的是双城镇的。大的招大企业,小的招来的也不小。
2000年,双城镇引进“浏阳烟花”,先租后卖,完成原城镇烟花厂及原织带厂产权改革,使两个“包袱”变成了财富。2002年,双城镇引进加拿大美康实业有限公司与中兴村签订了繁育马铃薯种子项目,使农民年增收4万多元。完成烟花厂扩建项目,使企业和镇政府双双受益。
2003年,双城镇引进哈尔滨新龙基集团与双城张氏食品公司合资开发建设龙升商务住宅园区,投资总额1.2亿元,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引进黑龙江省齐峰亚麻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一个亚麻制品厂,一次性安排就业1000人。引进哈尔滨市大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改造开发西门外建材市场。2004年,双城镇龙升购物中心,投资总额5000万元,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安排1000多人就业。引进金海岸纸业有限公司,企业全部投产可实现年利税60万元,可安排80人就业。
2005年,双城镇引进益农生化有限公司,该公司年总产值为1.5亿元、利税600万元,同时能够解决200人的就业问题。2006年,双城镇共引进项目9个,总投资1.7亿元。
自2000年到2006年,双城镇成功引进企业15个,总投资3.5亿元,创利税1亿多元,带动就业5000多人。2006年,双城镇工业总产值实现5亿多元,占全镇社会生产总值的1/4,工业大镇的雏形已经显现。
服务城市打造郊区农业
双城镇有5里见方的老城区,里面基本居住着市民。周边的农业村屯基本属于“菜农”,在历史上就是城里人的副食品提供者。所以,双城镇的农村经济基本属于城郊型经济。
随着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大流通,双城镇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考验。城里人不再是种啥吃啥,菜农们则是城里人吃啥种啥。
双城镇永治村率先开辟了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种植。他们请来技术员,严格指导农民种植蔬菜。为区别于其他蔬菜,他们还在市场上设立专门的柜台,挂牌出售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
在永治村的带动下,双城镇的17个村在城郊型经济中实现产业分工。永治村、承恩村基本保障了城市蔬菜供应。而棚室菜产出不多的金星村,则通过窖储,成为市民的大菜窖。地处京哈路旁的长产、中兴等村,是双城镇的“两瓜”生产基地,友联村成为双城镇的肉鸡专业村,建城村是肉牛专业村,承恩村是白酒专业村。
为推动城郊型农业发展,双城镇鼓励由经纪人、生产大户等牵动,以农户自愿参加的形式,成立了永治无公害蔬菜、长产两瓜、长勇奶牛、中兴奶牛、万家劳务输出、承恩粮食酒、金星蔬菜窖储、友联养鸡、建城肉牛等经济合作组织,带动群众发展优势产业,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为提高城郊型经济质量,双城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酸菜加工”、“鲜菜加工”及吴太奶牛饲养等龙头企业及示范养殖项目。酸菜、鲜菜加工企业与菜农签订合同,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及专业化生产,减小了菜农市场风险并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奶牛示范养殖,促进了青伫饲料、胚胎移植、机械榨奶等先进养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006年,双城镇玉米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两瓜和其他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5万亩,奶牛存栏1.6万头,两鸡发展到80万只,生猪6万头。农业总产值实现12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6.7%,农民人均收入实现4851.50元,比去年增长了12.5%。
大上三产农民变“市民”
农民变市民,曾是多少农民的追求。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双城镇农民变市民创造了条件。
承恩村是双城镇“三产”经济发展的缩影。这个位于双城镇西门外的“菜队”,在双城镇率先建起了木材大市场,又率先成为双城市最大的白酒加工专业村。目前,木材大市场业户有36家,年销木材200多万立方米。白酒加工企业21户,年产各类白酒4万多吨,最大的一家企业年上缴税收达250多万元。承恩村仅这个行业的发展,就使200多名传统农民变成了企业工人和市场售货员,本村劳动力根本不够用,甚至需要城里的下岗工人来补充。
现在,双城镇的4.5万农村人口中,有1.2万人常年在城里第三产业就业或从事劳务输出,年收入近亿元。为推动农民进入“三产”,双城镇创办了全省较早的农民技术培训夜校。他们还通过多方协调,让城里的公交车将运营线路延伸到长勇等村屯,农民坐上的不只是公交车,而是享受了与市民同样的服务待遇。
双城市新城区建设使双城镇不少农民失去了土地。双城镇抓住这个“机会”,不但给农民相应的补偿,还在市里的支持下,将这些失地农民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及加入劳动保险,不仅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还积极为他们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2006年底,双城镇启动农民住宅小区建设。小区规划面积近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将有一半的面积规划为农民住宅。到时候,双城镇永治村将有300多户农民以成本价格购买住房。双城镇党委书记刘建章表示,双城镇农民为双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让他们得实惠理所当然。
鲁鹏飞 本报记者 杨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