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仍是好榜样
学他不在三月五
本报民调显示 77.8%的人把雷锋当做榜样,但“每年突击学一次雷锋”也让 57.3%的人觉得易流于形式
本报记者 成梅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到现在已经45个年头了。
“那时候,全国人民都争着学雷锋。你家所有需要补的锅、该磨的刀、该修的鞋,甭管是什么,只要拿出来,在这一天里全部都能修好。
过去有个说法叫“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批评的是一些人仅仅是在学雷锋日当天做件好事应应景,不能持之以恒。现在这个说法倒是没有了,因为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学雷锋”的事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某网站新闻中心实施的最新民调(3776人参与)显示,22.6%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3月5日是学雷锋日”,39.1%的人“经人提醒才想起来”,只有28.3%的人还一直惦记着这个日子。
“学雷锋做好事”渐行渐远?
80.6%的人在今年的学雷锋日里并没什么特殊的打算
3月5日这天,“扎堆做好事”已经成为学雷锋日的主要特征。每年进入3月,各地的敬老院、孤儿院等福利单位就开始准备3月5日的接待工作。据媒体报道,2006年3月初,哈尔滨市一家福利院指派专人负责接待“做好事”事宜,学雷锋日当天,该福利院一共接待了四批共100多人前来“献爱心,做好事”,由于接待能力有限,还推掉了几家单位。令该院领导头疼的是,平时,半年里也很少有一个单位来慰问一次老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3月5日当天,学生们都要在外边摆一整天摊儿,修农机具、修收音机、修自行车等技术活儿,他们基本上都能干得来。我当年带的班,年年都是‘学雷锋标兵’。”在河北某县城一中任教24年的车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学校至今都在组织学雷锋活动,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做好事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
车老师发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即便是高中生,“学雷锋”的活动也只能是干一些帮别人扫扫地、擦擦玻璃的活儿了,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没人会做,也没人愿意做。“谁在乎什么标兵不标兵的啊,耽误一天课,考试也不能加分,学生们更愿意留在教室里上课。”
调查显示,80.6%的人在今年的学雷锋日里并没什么特殊的打算,“平时怎么样还怎么样”,只有12.6%的人计划“要有意识地帮别人做件好事”。
准妈妈小黄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对雷锋精神有了新的体会。她向记者抱怨:“现在有雷锋精神的人太少了!”小黄每天都要挺着大肚子坐地铁上下班,十次里有八次没人给她让座。“雷锋可是男同志,地铁上给我让座的基本上都是三四十岁的妇女。这男雷锋都哪儿去了?”
有这种感受的不止小黄一个。调查中82.2%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我们社会的雷锋精神越来越少了。
“我们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呀,你们还搞免费服务”
56.3%的人认为学雷锋绝对必要,关键是以什么形式来学
“雷锋精神熏陶激励了几代人,是我们时代的骄傲、民族的骄傲!然而,在这百业兴旺的年代里,雷锋精神却在悄悄地远离我们,这是为什么?”有网友在留言中直言不讳地发出了这样的质问。
对此,调查数据给出了大多数人的回答:50.5%的人认为,大家现在都忙着挣钱,早把雷锋是谁给忘了。
上世纪90年代末,雷锋生前所在团的战士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的、广受百姓欢迎的学雷锋方式——街头免费理发、修鞋等等,却突然变得不合时宜起来。那些修自行车、修鞋、理发的个体户不高兴了:“我们挣几个小钱养家糊口,多不容易呀,你们还来免费服务,明摆着捣乱嘛!”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学雷锋的形式和内容都得与时俱进。”车老师告诉记者,县城里的学雷锋活动每年都是由团委统一发文件,活动结束上交汇报文件,然后简单评选,口头表扬。“主要就是文件走走过场,学生们配合应酬一下。”
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公众对这种“每年突击学一次雷锋”的形式并不认同。57.3%的公众认为,雷锋精神不能只挂在嘴上,每年学一次意义不大。与此同时,也有56.3%的受访者坚持认为,学雷锋还是“绝对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什么形式来学雷锋最合适。
几年之后,“雷锋团”的战士们找到了“学雷锋”的新形式——他们专门了解了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遇到的生活困境,改变了以前街头服务的形式,开始深入农户,义务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和文化知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受到广泛欢迎。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雷锋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一个名叫“雷锋日记”的博客中写道:“有些微小的事大家都能做,并不是因为雷锋做了,才成为好事。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将多找的钱退还给售货员……”
青年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的诞生,给当代青年实践雷锋精神提供了新的渠道。退休后依然坚持救助贫困儿童的车老师认为,志愿服务都是自愿的,这比起以往被动地参加单位组织的走过场式的学雷锋活动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而且志愿者活动都是长期坚持的,这等于是“给雷锋叔叔上了常住户口”。
在本次调查的参与者中,14.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公益服务机构日益增加,学雷锋早就成职业了。11.7%的人认为,公益活动多了,学雷锋的机会越来越多。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负责人丁元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愿来做义工的民间志愿者热情高,而且很理性,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下神坛的雷锋形象更时尚
42.0%的人表示,雷锋至今仍然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20年前,只要一提到雷锋,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经典形象:手握冲锋枪,头戴雷锋帽,目视前方,气宇轩昂。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为人,似乎专门为做好事而生。
而现在的年轻人显然对雷锋的生活细节更感兴趣。网上流传的关于雷锋的史料和老照片,甚至是一些未经证实的小故事,比如雷锋喜欢骑摩托车,爱穿皮夹克,戴名牌手表,可能有初恋女友等等,每次总能吸引住不少的眼球。
对于这些“八卦”,本报调查显示,41.8%的人认为这是明显的恶搞英雄,很反感。同时也有为数不少(30.5%)的人则认为,这些“八卦”把英雄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挺好的。
“他参军时才1米54啊,头发乱蓬蓬的,看上去很像我弟弟小时候,好可爱噢。”在看过了《雷锋1940-1962》之后,一位ID为“小丸子”的网友认为,雷锋的新形象拉近了历史英雄人物和现代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记者注意到此前一份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关于雷锋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受访学生都认为雷锋应该是和蔼可亲的,80%的学生认为雷锋做的好事都挺普通,自己也能做到。主持该调查的老师称,雷锋在孩子们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更像是邻家热心帮忙的大哥哥。
值得注意的是,走下神坛的雷锋形象并没有因此丧失生命力。调查显示,77.8%的人曾经学过雷锋,其中,42.0%的人表示,雷锋至今仍然是值得自己学习的榜样。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雷锋的,或许大家只是对以前那种走形式的‘学雷锋’比较反感。人心向善,如果真看到别人有了困难,无论是谁,我觉得大家都会伸把手的。”一名网友在留言中说,希望有一天,雷锋的名字不再被人提起,到那时,我们一定已经习惯了在充满信任和关爱的社会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