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聚焦节假日中小学生安全”系列报道,本报先专题剖析了典型案例,继而对学生们的安全意识进行了调查,结论是中小学生是受伤害高发群体,需要社会呵护。但如何爱护这些温室中的花朵?一方面,由于学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都可能受到意外伤害,有的家长将学生反锁家中一关了之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而通过生存教育教会其远离意外伤害的办法,将安全之绳交到他们手中,才是最理性的选择;另一方面,专家告诫,不少意外事故都需要及时处理后再送往医院,父母掌握相关急救方法,1/3的儿童意外伤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如何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侵扰?本报3月2日《家长口头教育多,孩子“实战”少》一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家长及老师纷纷打进本报热线咨询。记者昨日特意走访了自贡市急救中心的急诊医师、关工委的儿童教育专家,以及部分学校,听听他们对孩子避免意外伤害的真知灼见。
医生:父母须掌握急救知识
“只要对家庭环境进行事先防范,教育孩子为何要预防意外,以及父母掌握相关急救方法,1/3的儿童意外伤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一旦出现意外,父母懂得一定的急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自贡市急救中心急诊医师曾超称,不少意外事故都需要及时处理后再送往医院。可限于经验和知识的缘故,很多监护人在面对孩子的意外事故时不知所措,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关工委:假期组织生存夏令营
自贡市关工委副主任李政指出,儿童对许多伤害都很茫然、无意识,需要接受一定的生存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应对教师、家长和孩子进行意外伤害救护培训;假期里,建议学校举办有关生存教育的夏令营;社区若能够利用现有条件,成立暑假班,把上班族的孩子组织到一起学习和游戏,并派专人监管,孩子的暑期安全将更有保证。
此外,社会作为“大家庭”,更应该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社会应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威胁未成年人的危险因素,比如在孩子们经过的马路上划斑马线;在河流的危险地段设立‘禁止游泳’标志等。”
据李政介绍,意外伤害包括跌倒、跌落、碰伤、挤压伤、交通事故、中毒、电击伤、溺水等。这类意外伤害之所以频现于居家儿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长的疏忽大意。为此,他提醒广大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同时重视居家安全。
学校:不要把学生罩进“笼子”
“假期里,学生脱离了学校及老师的监管,他们随时都可能受到意外伤害,但把学生罩在‘笼子’里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经常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教会其远离意外伤害的办法。”自流井区一小学的钟校长指出,学生在校时,学校领导及老师们常利用早操、班会等机会,教育孩子们一些安全常识,主要涉及挤压伤、交通事故、中毒、电击伤、溺水、雷击等意外伤害;每逢消防日、春秋季,学校会定期举办几次实战性的消防灭火、紧急疏散、人工救护等演习,在实践中把安全观念植入学生脑海,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自救自护能力;放假前,学校按惯例会以《致家长书》等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假期安全的注意事项,“即使在假期里,学校领导及老师也会时常与家长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情况。”文/图记者罗暄
意外伤害·急救小贴士
急诊医师曾超详细介绍了几种最常见的意外伤害处理措施———
烫伤:烫伤后切忌直接包裹孩子去医院,应立即把烫伤部位完全浸没在洁净的冷水中。烫伤后愈早用冷水浸泡,效果愈佳;水温越低效果越好,但不能用冰水。用冷水浸泡时间一般应持续半个小时以上。去医院前可用冷开水(或淡盐水)冲洗清洁创面,涂上紫草油或烫伤药膏。
溺水:一旦孩子发生溺水,在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应立即进行现场抢救。其方法是: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患儿口鼻中的泥沙杂草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应头低脚高俯卧,头部下方应悬空,使呼吸道的水自然流出;如无呼吸时,即使有很弱的脉搏,也需要马上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高空坠落:发生高空坠落后,要快速取出孩子身上的各种用具以及口袋中的硬物。解开孩子的衣领扣,将孩子的身体平移到担架或者木板上,平稳快速地送往医院。
外伤出血:微血管出血一般只需要用家庭常备的消毒液,按比例用冷开水或者蒸馏水稀释后冲洗伤口,然后涂擦药水或进行简单包扎即可。而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比较严重,需要送医院急救;送医院前需要进行前期的紧急止血处理。首先应使创口高于心脏,然后用干净布(最好是消毒敷料)罩在创口上,用手施以适量压力,协助止血。
局部淤血:淤血血肿多为钝器伤,受伤后切忌反复揉搓肿起的包块,需要局部按压或给予冷敷。对于面积比较大的头皮血肿应去医院检查治疗。严重淤血可能会有连带的内伤,因此需要让患儿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一日内仔细观察,如无异常方可放心。
意外伤害·数字
据自贡市急救中心统计,今年寒假期间,仅2月份,该中心就接治了从2个月婴儿到14岁青少年共计68名受意外伤害的儿童。其中外伤(车祸、跌落、撞伤等)60名,烫伤6人,鞭炮伤2人。急诊医师曾超分析,从这些受意外伤害的儿童来看,1—3岁的孩子懵懂无知,最易被烫伤、跌伤;3—10岁的儿童因天性好动、顽皮,容易跌伤、摔伤、利器划伤以及车祸等;10至14岁的青少年有一定认知,但由于顽皮、好奇,容易被鞭炮炸伤、下河溺水等。记者罗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