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李忠发姜雪丽)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大代表建议在政府和社会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大学毕业生也应培养成熟的就业心理,尽量避免“有业不就”现象。
眼下用人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异常火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很多大学生就业时把目光放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说。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大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其中,由于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有业不就”的情况还很普遍,存在“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现象。
唐晓青建议大学毕业生能培养成熟的就业心理,根据社会需求设定自己的择业期望值。同时,我国应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学校、学生与人才市场之间的联系渠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另外,政府也应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除了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原因外,当前我国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高校过度扩招以及较为落后的产业结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如今,大学生就业已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成为我国三大就业问题。在经济增长连续4年超过10%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一些家庭花几万、十几万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为何在就业路上还不如一些技校毕业生吃香?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