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字字重千钧
——国务院研究室权威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 崔丽 李健
民生·亮点
教育: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医疗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今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
住房:重点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
社会保障: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份心系民生的总理报告,今天再次打动所有倾听者。
上午9时,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电视机前的亿万人民,温家宝总理代表本届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有关负责人向东博士今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他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到表述形式和行文风格都有新的特点,报告通篇贯穿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线,充分体现了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工作部署。“报告中,最突出、最鲜明的亮点是关注民生,可谓‘民生字字重千钧’。”向东博士说。
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报告中都提到了
教育、医疗卫生、“三农”、住房和就业……每一项百姓关心和呼吁的热点民生问题,在温总理的工作报告中都有回应。
“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报告中,温总理的话语铿锵有力。
向东说,对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报告用了较长篇幅,作了非常清晰的阐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旨在让广大城乡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给人们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2007年1月15日,温总理出访菲律宾。在阿罗约总统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菲律宾财政部部长问:“中国的财政增长这么快,钱怎么花?”
温总理说:“第一位是改善民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在温总理所言改善民生的大事中,坚持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被放在优先位置,一项项措施相继出台:“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要进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达到新的水平。
“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向东说。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了两项重大政策: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接收职业教育。同时,还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为此,中央财政的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
“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优先发展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这一清晰的执政理念。”向东说。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时时牵动着政府的心。
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成为温总理工作报告中的又一个亮点: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今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等等。
“这样,从乡村、县市到城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将极大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向东说。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今天最令人兴奋的消息莫过于温总理报告中传递出来的“今年国家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从无到有,使得人人有保障,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向东说,“这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
房价为何居高不下、住房条件如何改善、找工作何时不再难?这一个个问号都在温总理的心中装着,他说要让百姓“不仅安居,还得乐业,安居乐业才能和谐。”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用相当的篇幅对房地产、就业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强调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
“特别是,报告把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当作政府的重要职责。”向东说。
全国人大代表马丽感触颇深:“温总理的报告,对一系列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安排得如此细致入微,真正体现了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权为民用,令人感慨。”
[1][2][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