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产业在等待哪一环?
本刊记者 王 丰
首尔男人流行亚洲
“也许我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她撅起红唇说,“也许我寻找的那些电视剧中的理想男人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但我们都有权做梦,不是吗?”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对26岁的单身日本女性Kazumi Yoshimura做了这样的描写:已经拥有了美貌、金钱和漂亮的饰品。
这样的故事在日本女性群体中已经不是个案了,它甚至成为一股潮流。韩国三星品牌用了几十年仍然没有达到为日本主流消费者造梦的地步,而这个国家的电视剧在这方面却打个满分。自从2004年《冬季恋歌》成为在日本最受欢迎的韩剧以来,“首尔男人”在日本的人气便开始直线上升,直到目前炙手可热而且尚无退潮的迹象。
事实上远不止于日本,这样的故事弥漫整个亚洲。“从曼谷到北京,从台北到东京,韩国男星取得的巨大成功重新定义了亚洲女性对梦中情郎的标准──敏感而极富男人味。武打片英雄和亚洲主流电视剧中的老套男子汉已经不再吃香,如今,引领潮流的韩国影星和歌手们主宰着一切,从越南人用什么定型发胶到中国人买什么样子的牛仔裤。”
韩国明星因此主导了受众的精神生活,随即成为了影响受众日常生活方式的无形的手,生活方式因之以消费的形式体现出来,电视剧的经济带动力量便神奇地展开,这种力量的强大,连房地产拉动的那条长长的产业链都显得相形见绌。
不是吗?此前或者说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眼中只有美国好莱坞明星可以有这样的威力,而且由于东西文化的先天差异,美国大片中的明星生活方式尚无法浸入中国人的日常当中,如今,只有4600万人口的韩国却将电视剧这种文化传播产品锻造成为一个经济引擎,令电视剧的价值链牢牢地嵌入国家经济里头。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明提出的了“软力量”(soft power)的概念。相对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性的“硬力量”,“软力量”则指文化、道德等精神性力量。韩国电视剧不单为该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其形成的软力量影响力之大,更是远超想象。
相比于韩国,今日中国的影视产业虽偶有亮点,却尚无整体势力可言。一方面基础薄弱的国内市场正在被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影视作品蚕食鲸吞;另一方面在华语影视节目中,中国似乎仍是长辫长衫乘着黄包车满街跑的故事。
推三阻四的理由
事实上,中国电视剧产业是整个电视媒介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产业链发展比较完善,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涵盖制作方、购买方、播出方、观众和广告客户等多方参与的基本完整的产业链形态。
从产业规模来看,全国电视剧产业每年投资额可达30至40亿元,电视剧市场整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另一方面,电视台的黄金档又经常会出现重播剧的现象。这就形成了电视剧在生产总量上供大于求,而精品电视剧求大于供的特殊局面。
华语影视产品出口海外有两大特点,一是“动作片打遍世界”,尤其是李小龙、成龙等人主演的作品;二是“古装剧走俏华人圈”,如《水浒》、《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颇受欢迎,但实际上,近几年来,大陆影视产品在海外市场却一直呈下滑趋势。
在这种势头影响下,尽管有的影视作品已经售出海外版权,但是价格却不如以前,几乎下降了30%。对于不少制作公司而言,在海外顶多赚了一个名头。
探究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相对弱势的原因,一般有如下解释:首先,国际版权交易规则的多元性和不稳定性影响国产电视剧发行,电视剧市场的国际贸易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交易制度,渠道不稳定,交易的形式和价格往往随着世界电视剧市场变化而呈现不稳定的状态。
其次,国外对于国产电视剧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及地理环境都存在陌生感,以致于全面针对海外市场的剧目相当有限,绝大部分的电视剧只是针对海外华人市场。
其三,制作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电视剧海外发行的重要因素,而制作水平又与制作费用有直接的联系。在美国电视剧里,一般剧集,成本通常在每集200万到400万美元间,最便宜的情景喜剧成本也在每集100万美元。而目前国内一般的电视剧制作费用约为每集30万元人民币,古装戏平均达到每集50万元人民币。
其四,中国电视剧市场产业链的分配不均衡严重伤害电视剧制作商。在电视剧市场整个产业链条中,电视剧的生产者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必须通过电视台这个中介。目前看来,中介方是最大的受益者。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的电视节目在市场上的利润分配关系是制作占50%,播出媒体占25%,广告、发行操作占25%。而中国电视节目的利润分配结构中,制作方在总利润中仅占6%以下,而且仍被媒体持续挤压。
究竟哪儿出错了?
问题是,上述前三个理由又如何能解释韩流一路在华人市场以至于亚洲市场攻城略地呢?韩国娱乐行业的高层把“韩流”现象归功于良好的市场运作,事实上,市场运作是纯粹技术和资本层面上的问题,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市场运作技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第四条理由之所以存在,根本因素是电视剧内容制作方尚无充分实力与电视台分利,坦白说,如果中国有人拍出《大长今》,其谈判能力自然要增强,利润分配自然会倒向生产方。
还是来看看韩流由来的动力吧。1998年,时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宣布:“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于是,1999年至2001年3年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战略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中,“培育韩流文化方案”就是其中之一,出台于2001年。
韩国首都首尔,已建立起“韩流发祥园地”。而在中国,“韩流体验馆”已经建成,地点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同时,“韩国文化振兴院”也已经在这些城市设立办事处,这被业内称为在文化出口战略地区设立“前沿据点”。
2005年年初,韩国召开专门国务会议,讨论“政府对韩流的持续和扩散的支援方案”,确立“民间为主导推进韩流,政府为业界展开活动创造条件”的基本原则。包括为培养具有主导文化信息创作和策划能力的高级核心人才,政府出面设立文化技术研究生院等具体措施。
在保护和发掘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韩国有一个无形文化财产厅,专门管理无形文化财产,如韩国传统的说唱、假面舞、韩纸艺术、宫廷御膳、魔术、礼仪、传统医药等。政府会对每项无形文化财产及掌握该绝活的民间艺人全部编号管理,而这类文化遗产,虽然还是师徒相授的传统延续方式,但依然得以保存下来。
如此一来,中国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或产业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可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了:为什么自己的国家是儒学正宗,韩国一部《大长今》却令儒道之风重染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时尚之内涵?为什么西方观众谈起《西游记》里的故事,却是从日本电视剧《猴王》(Monkey)中了解的?
历史是倒不回去的。在最近十余年时间,即便在相对宽松的管制环境中,中国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却将摄影机集中在帝王戏领域,忽视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在由政治社会向市民社会悄悄转型,忽视着中国经济行进到工业化中期的时空时,传统文化复兴的需求已经慢慢苏醒。
虽然在2006年年初,中央政府已经拉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大旗,但影视产业的资本力量并没有静下来潜入其中,如《大长今》的制作者那样发现其中的商机,仍然一味力图通过帝王戏的展现来赚取市场。他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看皇帝戏可以偶尔满足一下观众的窥私欲,而看首尔男人却可以让人们想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事实上,就在韩国总统1998年宣布他的文化产业立国方针时,中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文化产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在电视剧方面,2000年曾制定了一项针对外国电视剧的黄金时段禁播令,这条法令在事实上为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过,很显然,虽然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国内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但没有像韩流那样拿到应该拿到的果实。
而且,中国已经体验到韩流对本国市场的压力,要知道,韩国方面的声音已经很清晰:到2010年,韩国要力争占中国文化商品市场10%的份额。
据悉,目前中国已禁止再播放任何韩国电影。问题是,即便中国全面叫停韩流,华流就可以呼之欲出吗?具体到电视剧产业,中国显然不缺产业链,不缺资本,真正缺少的是市场经济意义下的系统的文化自觉能力,以及文化与资本的结合意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