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协委员傣族作家征鹏谈国家和谐文化建设(图)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搜狐两会直播间。今天做客直播间的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双版纳州政协副主席,知名傣族作家、民俗专家征鹏委员。征鹏征委员今天将就和谐文化与网友进行一个小时的在线交流,首先征鹏委员跟网友打个招呼。
征鹏:各位网友,我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名政协委员,我想跟大家交流交流关于建设我们国家和谐文化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兴趣。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必然产物
主持人:应该是大家会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去年中国的文化界发生了许多被普通网友知道、并且被广泛传播的一些文化新闻,比如像恶搞文化的流行、比如像一些作家之间的相互谩骂,还有一个德国汉学家顾斌说中国文学是垃圾,这样的种种,包括我们平时都能感受到的,就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在面临外来文化的时候有时候出现的盲人失措的现象,所以我们国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之后里面专门提到了建立和谐文化。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想问一下征鹏委员,您认为什么样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这样一个提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大背景下谈出来的?
征鹏:我想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必然产物,没有和谐社会就不可能有和谐文化,没有和谐文化指导下的社会也不出现和谐社会,我认为和谐文化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种种的不和谐文化,跟我们所要建设的、所要追求的和谐文化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在文人里面,特别是在作家之间,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是特别清高的,你写的没有我的好,我写的比你的好,诸如此类的态度,这就是不和谐的声音。按照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这种声音是跟和谐社会是不和谐的,应该调整过来。
征鹏:我们现在讲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还是先进的,代表了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的,总体的是和谐的,不和谐是少数的。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是要打开大门,不管经济方面,在文化方面必然有西方文化进来,也有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也要进来。还有本民族的我们中国本土文化,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各种文化之间怎么处理的问题是我们所关注的。
征鹏:我们要建设和谐文化,既要保留我们国家的本土文化,同时也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当然对外国文化我们要有一个扬弃过程,好的我们吸收,不好的我们不吸收,这是过去毛主席提倡的,好的东西我们变成自己的东西,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更加适合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傣族舞蹈兼收并蓄得到世界认可
主持人:我理解是不是这样,我觉得您刚才提到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或者说现在社会关注度也挺高的,就是全球化对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侵扰问题,比如全球化带来的是:各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一样,我们打开电视看到的是一个节目,西双版纳的小孩跟我们这儿的小孩一样天天喝可口可乐等等。就在这样一种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情况下,西双版纳在中国怎么样保证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而不是说我们全球化全世界的民族都一样。我在想我们拿中国与世界本成西双版纳,做一个类比,西双版纳有没有接受外来文化好的例子,就是说是否有能够对我们所借鉴的例子?
征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由于外来文化各方面的影响,我们国家,以至西双版纳都不可能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打开大门,经济、文化都要进来嘛,不可能拒绝的。但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我刚才说了要把外国的先进文化吸收进来,丰富我们本土的文化。这方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很好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国家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里面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我们的舞蹈本身也是这样的,西双版纳目前舞蹈界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刀美兰,一个是杨丽萍。她两个的傣族舞蹈可以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就是娱乐的传统文化,自娱自乐,孔雀舞戴着面具的,露不出来眼睛,把脸罩住了,有翅膀、有尾巴、有身子,舞蹈本身好看,但是太笨重;再一个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没有露出来怎么表达,看不到不行。
主持人:我提醒一下网友,大家要想像征鹏委员提出的片断其实可以参照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里面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五六十年代当时的舞蹈。
征鹏:传统的孔雀舞由于挡住眼睛的面具,使演员不能够充分表达他的舞蹈技艺,演员的喜怒哀乐观众看不到。
主持人:可能也不容易传播,因为只有那个地方的人能够看得懂。
征鹏:这是第一个里程碑。刀美兰是第二个里程碑了,刀美兰是傣族著名的舞蹈家了,他们这一代艺术家把傣族的自娱自乐的传统舞蹈搬到舞台上,怎么搬呢?一个是去掉面具,用音乐、灯光、布景等等加以辅助,使演员更美。特别是丢掉面具,解放了作为人们心灵窗口的眼睛,去掉了不能表达人的感情的面具。而且因为去掉道具,使演员跳舞时思想、感情在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受到很大的感染。后来中央歌舞团编创的孔雀舞,也拿到世界上,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时候,刀美兰主演的傣族舞蹈《小卜少》、《赶摆》,这两个舞蹈在参加文艺会演都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刀美兰从此出了名。刀美兰优美的舞蹈动作,傣族舞蹈动作一个是膝部的弯曲、手臂三道弯动作,以及面孔上各方面的表情,形成了刀美兰特有的美兰味。1959年以后,她到全国各地表演,受到了全国观众的欢迎。后来刀美兰又被调到东方歌舞团,参加了各种表演,1964年、1965年参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以后刀美兰就就更出名了。
主持人:她等于把我们傣族的舞蹈做了一次革命,也等于吸收了傣族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了汉族的文化。
征鹏:对,所以使傣族的舞蹈得到升华,而且得到广泛的传播,原来知道傣族舞蹈的不多,通过刀美兰这批舞蹈家的改造,使傣族舞蹈被世人所了解、所认识,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第三个里程碑应该算是杨丽萍,杨丽萍是白族,她父母是大理人,3岁到西双版纳,在西双版纳长大,在西双版纳成名。她的成名之作就是大型舞剧《孔雀公主》。杨丽萍出名后调到北京,她把傣族原来刀美兰这批艺术家创作的傣族舞蹈加以改造,并且吸收了外国的一些舞蹈动作,后来她创作了很有名的《云南映象》,既包含原生态的舞蹈,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和汉族的文化,使她在全国、在全世界都很有名,这样的例子很多的。我们如果光是守着自己的,不学习、不继承、不发扬,是不能发展的。
主持人: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不断在借鉴其他文化融合的过程。
征鹏:对,包括汉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民族互相交融、互相融合的,汉族文化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傣族文化也吸收了汉族的文化。比如傣族的天文立法,既吸收了印度的历法,也吸收了汉族的阴历,叫阴阳合历,很多东西不仅借鉴了汉族的,也借鉴了印度的,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文化。
[1][2][3][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