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
一、“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领导人提出的重大国策,也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现在,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既深化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又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多重领域。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的价值原则、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的集中反映。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条件。此外,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文化来全面指导各项具体工作,需要和谐的文化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需要和谐的文化来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和谐文化的研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宣传思想战线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以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
三、建设和谐文化,要始终围绕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打造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它能以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向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马克思主义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是和谐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化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用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人们的交往、处世乃至国家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的影响,并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创造更多的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和谐文化的创建方向是全方位、多层次互为映衬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组织活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全面的展开,它的形式无限多样,可表现在学术讨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音乐与影视作品、组织制度与工作准则、立法与法律、礼仪与风尚、社会舆论等等之中。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努力用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理念教育和激励人民,给人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作者单位:省委党校)(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