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新华社记者 刘晓莉
见张玉华的当天,正值她53岁的生日,她穿着女儿买的大红上衣愈发映衬得神采飞扬。这位在数百名聋哑人和孤残儿童身上投入了20多年心血的中年妇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张妈妈”。
张玉华是宁夏手语“第一人”。正是这个特长,架起了她与聋哑人沟通的桥梁,成为他们的贴心人。1981年,带着宁夏民政厅的重托,张玉华等5人被派往甘肃兰州盲聋哑学校学习手语。她起早贪黑地学,3个月的学习期满后,她已经可以胜任手语翻译。
回到宁夏后,正赶上宁夏各县市盲聋哑协会换届,她的学习马上就付诸实践,凡是有聋哑人的场合,都可以看到张玉华的身影。1981年底,她负责办起宁夏第一个手语培训班,前后培训50多人。
与聋哑人接触多了,张玉华的心情就越来越不平静。她说:“聋哑人太需要社会的帮助了。”
2005年的一天上午,张玉华在银川市中山公园遇见早年帮助过的一个聋哑人彭志明。1984年,彭志明从兰州盲聋哑学校毕业后在宁夏找不到工作,后找到了张玉华,几经周折,张玉华把他推荐到宁夏假肢厂。而此时,彭志明正被病痛所折磨,他身边的人没人清楚他比划的是什么,病情拖了一年多,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一看到张玉华,彭志明眼泪就流了下来。张玉华说:“我当时心里很难受,如果身边有人能懂手语,他的病就不会耽误这么久,也不会受这么多痛苦了。”
1990年以后,张玉华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伤残、孤残儿童维权上,她的爱心投向了更多的弱者。有些残疾人成家后,由于生理障碍,无法与家人很好沟通,一有矛盾就想起张玉华。张玉华从不抱怨,随叫随到,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跑过去用娴熟的手语去解开“疙瘩”。
采访过程中,张玉华率直、真诚、平实、善良的性格一览无余。她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她所做的事是平凡甚至是琐碎的,但正是这些小事,让弱者看到了他们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