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
区域无序开发突出表现为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竞相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甚至在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在能源短缺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在环境容量已经不足的地区继续发展高污染产业。
华北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但近年来仍有一些地区大规模建设高耗水的钢铁、氧化铝、水泥、铁合金等重工业项目;东南沿海地区能源供应十分紧张,但仍有一些地区在招商引资中不惜代价引入高耗能项目,加剧了能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修复,但仍有一些地区过度开采资源,大上工业项目,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区域无序开发还表现为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在汽车、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以钢铁工业为例,2006年,我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4.5亿吨,超过世界前15位钢铁生产国产量总和,但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很低。
此外,在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上的区域无序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政府动用行政手段,层层压指标,竞相出台优惠政策,甚至不惜用“零地价”、“电价补贴”等各种扭曲市场的行为,扩大引资规模;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不仅导致地区间过度或恶性竞争,还加剧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年来,地方保护的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保护方式越来越隐蔽。比如,通过制定技术、质量、环保和安全标准,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工商、质检、卫生检疫等部门在行政执法时,对本地企业网开一面,对外地企业百般刁难,以达到保护本地企业和产品、限制外地企业和产品的目的。
区域无序开发还表现为区域比较优势难以发挥,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比如,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是我国经济技术基础最好、科技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但多年来产业发展向高附加值、高盈利率的生产制造环节转型还不够快,还有不少企业靠贴牌生产赚取少量加工费,经济效益不高。许多重要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缺少自主品牌,有相当部分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依靠引进和模仿。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固然有自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资金市场壁垒、资源配置市场化不足等问题严重;二是财税体制仍需完善,不能满足和适应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要求,生产型的增值税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盲目发展增收效应大的重化工业;三是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加强区域管理和实施区域规划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五是区域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出多门,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准确把握四大内涵
“上述情况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区域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因此,应当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有关专家认为,首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其一,地区人均GDP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不能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GDP的差距,这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地区人均GDP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的。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主要任务是,遏制地区人均GDP差距扩大的趋势,使之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其二,各地区群众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提供这些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服务不应用地区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其三,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了,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消除区域利益冲突,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促进各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高地区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
其四,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努力缩小地区差距的同时,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
[上一页][1][2][3][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