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大窗口。今年的“两会”,吸引了世界31个国家135家新闻机构记者前来采访,人数比去年增长10%以上。记者们对会议讨论的民生话题分外关注。
民生话题撼动人心
像往年一样,国际各大媒体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走向,另外还对会议的热门话题如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也给予了普遍关注。
日本共同社的报道称,今年中国两会的焦点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刊登的头条报道中说,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专注于吸引投资,发展经济,这次大会则显示出,在重视经济的同时,政府刻意把工作重点往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上转移。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做了2小时10分钟的政府工作报告,现场先后被多达35次掌声打断。法国《欧洲时报》的文章评价说,这堪称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赢得喝彩的巅峰之作。这篇《35次掌声背后的民心所向》文章认为,温家宝总理的报告贯穿了“民生”这一主线,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旋律。温家宝的报告在“民生”课题上交出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答案。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对温家宝的报告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举凡住房、医药、教育、就业等城镇居民谈论或抱怨最多的议题,都获得了高层的高度重视。
“民生清单”引人注目
提请大会审查的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更是一份引人注目的“民生清单”。
外电观察认为,中国政府将引导中国经济更加稳定增长,同时大幅增加开支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落后地区和乡村地区人口的收入并改善社会服务。
《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说,针对农村建设、教育和社保课题出台优惠政策,凸显中国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认真考虑向社会公正和均富的目标迈进。
美联社的文章《中国总理宣布将集中关注穷人》说,针对退休金不足、失业和土地征用中存在的不满的声音,中国社会事务拨款大幅增加,这充分显示中国领导人正致力于更为公平地分配中国令世界惊讶的经济增长成果。文章称,增加民众收入,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而且能促进内需,减少经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改善民生要下硬功夫
也有一些外国媒体指出,改善民生是必须的,但在实施中如何抓落实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华尔街日报》一文援引经济学家称,尽管政府可能拥有提高支出的财政手段,但如何有效监管和指导大部分新增资金的使用是一个问题。政府还必须解决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结束,过去那种向人民提供住房、食品和医药的传统观念有待继续消除。
《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领导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修正了以往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思维,但一些地方政府却依然是“逐利型政府”。
《金融时报》中文网上的一封读者来信也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复杂性。文章认为,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有的受困于目前的财力和物力,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能循序渐进;而有的属于发展中的矛盾,必须通过发展来化解。(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赵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