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病贵 委员开“处方”
3月7日,在本报“全国两会博客上”,一位署名“群众呼声”的网友希望本报记者能向两会传递“看病难看病贵”的民意。本报“全国两会博客”“看病难看病贵”的话题也吸引了很多市民和网友的关注。
本地调查:看病难看病贵 百姓感到“两头难”
说起“看病难,看病贵”,走在街上,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他们道出了很多苦衷。
家住长安区郭杜的刘小利对记者说,去年9月她在西安一家医院生小孩,当时是剖腹产,前后住院6天一共花了4500多元,后来医生又说婴儿出现新生儿黄疸,说要留医院观察,三天时间又花去了1000多元。“住进医院什么都要听医生的,我们也搞不清楚孩子当时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但后来知道新生儿黄疸是正常现象,有时根本不需要入院治疗,只需适量服药,或者不用服药婴儿的症状会自行消除。无形中医院就让我们多花了一些钱。”
西安市长安区王莽乡的温大妈今年70多岁,虽然自己身患重病,但为了躺在病床上的儿子,去年整个夏天她都奔波在政府与亲戚之间,希望能筹到钱为儿子治病,在去年母亲节那天,她在西安市一广场举着一块牌子声称为救儿4万元卖身。她曾哭着对记者说,农民看病太难了,就因为儿子得病全家生活陷入困境。
记者了解到,人们常说的“看病难”,主要是指“两头难”: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患者的许多病在基层或偏远地区条件差的小医院得不到救治,只好到大城市大医院去看,但一系列费用随之增加,成为难上之难。
同时,目前我省的医疗保险覆盖面也主要是城镇职工,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农民工、少年儿童等等基本上享受不到医保,更多的人看病主要靠自己掏腰包。但近几年医院公益性质淡化,追求经济利益,药价一路攀升,超出了大家的个人负担承受力,使大家越发地感到“看病难,看病贵”。
网友热议:药价太高让百姓望“病”却步
昨日,不少市民和网友在本报“全国两会博客”上热议“看病难看病贵”,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网友“老张”:药价的问题看到你们三秦报前一段时间也报道了同一种病不同医院收费不同的情况,但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省卫生部门也没有一个明确说法,谁来控制药价的巨大差别?
网友“天空蓝蓝”:说得对,药价为啥高?关键是医院的市场味太浓了,以前医院是真正的救死扶伤,现在医院都想着咋挣病人的钱,药价能不高吗?政府或者管理部门应该调控药价管理,让大家都能看得起病。
网友“西安老百姓”:就是该好好管管看病难的问题了,现在很多人都是有病不敢进医院,一进医院花的就不是小数目,药价越来越高了,以前一个小感冒花几元钱的药,现在只要进医院就要上百元,药价太高了!
网友“指间”:“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怕小孩将来上不起学、怕生病没钱治,政府应该“建立全民医保”,这才是解决看病难的重要途径。
建立医疗风险基金
一位“搜狐网友”:医疗服务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从医职业相应也是高风险职业,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服务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而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各医院处理的通常做法就是医院向患者先行赔付,再从责任人的工资中扣回,而目前我国医务人员的工资中,不包含发生事故所支付的巨额赔偿,需要由政府、医院、个人三方共同出资建立风险基金,用基金赔偿,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另一位“搜狐网友”:加强市级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制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服务的优惠政策;实施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到基层服务一年的制度;加大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力度,实施好“千名医士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农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目标。
本报记者 郭红文 朱娜 实习生 孙烨 宁甲平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副主席于小文———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基本医保
就广大网民在本报“全国两会博客”所提“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副主席于小文向大会提出建议。
她说,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足,不能为群众及时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是当前“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应分步骤、多形式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从制度上作出规定,凡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应纳入参保体系,解决从业人员医保问题。对流动人口,各级政府按居住地原则参保,引导鼓励这些人员自愿参加;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基本医疗保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应重视家庭单元,着眼于家庭稳定、健康来设计合理的制度,对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障的儿童、老人,可以家庭成员为核心,建立补充医疗保障,由个人出资和政府补贴资金建立补充保障。如果家庭无人参保,可以设计以整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基本医保制度。
同时,加强对社区、乡村基本医疗机构的投资建设。她建议社会医疗机构投益少,社会效用大,基本保障功能强,就要在投入上做到有计划扩大网点,既方便群众,又利用资源解决就业等问题。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文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