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已不是高教的主要矛盾
青周:您在建议中提出了一个废除高考的时间表,从2010年开始实施,到2013年完成,有什么依据? 有人说,从现在起10年内,高考都会是大学选拔人才的主流途径。
范: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权威数据,我国人口统计2008年满18周岁的青年为2621万人2009年满18周岁的青年为2008万人,减少600多万人。这种青年人减少的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届时满18周岁的青年只有1149万人,比2008年减少56%。
由此我判断,三年之后,高等教育招生绝对面临困难。因此,我们要抓住难得的教育不短缺的历史机遇,让受教育者不是被人选择而是自己去选择。
这个数据也是我在近8000字的建议中提到的废除高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中毕业会考、学术潜力考试、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等五个部分的基石。
青周: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范: 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下降。今年招567万,2017年,1100多万的高中毕业生,那时候的孩子,一点都不挣扎,也有一半的人可以上大学。
我们只需要保持现在的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会大大提高。与过去相比,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上大学的机会和公平性问题已经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
青周:即便是那样,不是还有一半人不能上大学吗,怎么能说教育资源丰富呢?
范:100%能上大学才叫大学资源丰富了,这不是常识。教育是个多层次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人都去上大学,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上大学。美国今天号称全民可以上大学,全世界最高,入学率也还是70%。
说我们大学不足是开玩笑
青周:事实上,老百姓还是觉得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严重不足的,大家都是想往北大、清华等名校奔?
范:老百姓不是教育学家,当然不会跳出来看问题,他总是站在个人的立场。其实,从现在开始,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老百姓习惯的教育资源短缺了,而是在于质量,教育的内涵。
老百姓感觉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因为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们只认为上大学,上好的大学才是出路。一些即使不想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因为长期以来接受了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也都抹杀掉了。
青周:据说,美国全国有10000所大学,每年120万高中毕业生,我们每年近1000万考生,却只有1300多所大学招生,我们大学还是不足的。
范:开玩笑,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这个数据是绝对错误的。美国哪有10000所大学,总数是3000,4000,真得属得上的也只有100-200所,剩下大部分是社区学院、我们属得上的还有500-600所。
资源供给是供需平衡的问题。教育资源的所谓丰富程度,一方面是总量,另一方面是满足需求地问题。德国上大学的比率并不高,但它教育资源对国人的满足很好。不需求的就不去上大学,上职业学校,可以有很好的工作,干吗一定要上大学,干吗要那么多大学干什么,这样不是浪费吗?
用综合选拔代替分数至上
青周:如果取消高考,高等院校如何选拔人才?您有何建议?
范:最重要的是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旧格局,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尊重和热爱。所以,要综合地考察一个学生,最后的考试只是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第一是学业考试。用高中会考来考查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
第二,是设计一种学习潜力的考试。与高考不同,高考是考察过去的学习成果,这种考试是测试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看看他是否适应更高水平的培训。主要包括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这种考试有点类似美国的SAT考试。当然,这两种考试不能简单地化成录取分数,这只是招生时的参考,占40%的比重。
另外30%是非学历因素,包括社会服务记录、学校服务记录,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此外,还有家长和教师的推荐。
最后20%是社会评价,比如获奖的记录、个性特长、科技发明等。
当然,这些都是参考,是否被录取,最后的决定权还是留给了学校。
高考大一统增加不必要管理成本
青周:您的这套方案中有多次考试和大量工作,您核算过成本吗?孙东东说,教育部曾想让北大带头完全自主招生,没有2000万元绝对拿不下来,他们都这样,其他高校再少也要个百万元左右吧,全国1000多所高校各自经济实力不一,这个费用怎么负担?农村的孩子考得起吗?
范:怎么不能?20世纪初,我们国家借鉴西方现代教育制度,那时候不就是这样的考核么?培养了多少大师?那时候也没听说经济上不能负担的。
大学自治是共识,我们也经常这样说,但实际呢,招生有多少自主权?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体制还是行政体制,统得过多,管的过死。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集体行动,大一统,无形增加了多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呢。
我面试上大学就没受歧视
青周:你的建议中,还有面试环节,这和去年复旦等大学自主招生很像,但这种方式也被人诟病。反对者说,对于高考而言,不统一,更危险。目前我们的考试监督制度还很不完善,你知不知道大学自主招生压力有多大?条子、招呼、关系一直存在,而且压力越来越大。其他地区的高校,情况不会好到哪里去。
范:我读大学的时候,就是学校到我们那里去面试的,既节省成本又便于挑选人才,我也是很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没说遭受到不公平待遇。什么事情,一有问题就裹足不前,我们国家永远不要发展了。
还在思考阶段 没到操作层面
青周: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同时也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有没有先小范围的试验一下您的设计呢?哪怕在特招环节?
范: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体制是这样,小范围的实践也是不可能的。我有特殊地位我可以发言,但我并没有资格权力去实践。我们只能首先讨论,期望在这样的讨论会产生一些制度化的东西。
我没有说这方案是圆满,也没有说我的方案拿出去马上就可以做,我只是想引起人们的思考。引发人们一块思考寻找更好的制度去替代高考制度。
范谊
1958年生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致公党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宁波市政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高考使我们民族习惯接受和模仿,一个曾经最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今天必须重新学习创造!”
“高考存在弊端已经是共识,甚至是基本公理”
“一些即使不想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因为长期以来接受了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也都抹杀掉了。”
“我只是想引起人们的思考。引发人们一块思考寻找更好的制度去替代高考制度。”
[上一页][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