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张军
有时候觉得记者很“残忍”。就比方说采访吴敬琏吧,第一次是3月4日,几十家媒体将这位经济学家围了个水泄不通,一问就是一个多小时,第二次是昨天,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会后,十多个记者又把吴老堵在了门口,轮番“逼问”。
说实话,媒体喜欢找吴敬琏,除了他是中国最有名望的经济学家之一外,更因为他的为人坦诚。这样的事例很多。第一次小组讨论时,吴老慨叹中国错过了开征燃油税的最好时机,当场就有人提醒:可能会遭骂。结果他说:如果当政协委员,天天都考虑到会不会挨骂,我看就甭当了。
昨天,记者问他炮轰“春运不涨价”前,有没有料到社会反应激烈。他的回答是“言者无罪”。总之,他坚决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力,那也是他的学术尊严。
不过,坦诚之外,吴老还有些倔脾气。这不,有记者跟他抬杠,说他狡猾,老是绕开话题。他不乐意了,告诫那位记者:你要相信对方的说法是真诚的,否则你别跟他对话,要不有什么意义呢?
倔归倔,只要你问到的,他依然很谦和地回答问题,哪怕媒体曾经对他的话产生过许多的误解。只有一件事他不愿意说:那就是对厉以宁的评价。原因很简单,2001年时,厉以宁等曾是反对吴敬琏的最主要力量。“我不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对厉老师发表评价,不恰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