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大讲堂4月揭幕
将广邀国内和深圳本土学者名流举行百余场免费讲座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马璇
本报讯名列“市民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前三甲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今年已经开展到第三个年头。
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联主办,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发行集团协办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是深圳市的大型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其主题是“鉴赏·品位”,主旨是“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学术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活动方式为举办以文学、艺术、人生、历史、社科等市民普遍关注的知识性和鉴赏性话题为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讲座。自2005年6月开讲,共举办150多场讲座,市民参与热情持续高涨,现场听众达7万人以上,连不少深圳以外地区,如惠州、东莞、广州、肇庆、珠海、佛山、武汉、上海、南京等地的听众都慕名专程前来,享受深圳市委、市政府提供的文化大餐。
市民文化大讲堂经过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探索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路子;二是营造出求学问道的城市文化氛围;三是创造出一条为民服务的公益文化新形式;四是通过报、台、网的广泛宣传,形成了一种多媒体联动的传播叠加效应。据统计,深圳报业集团四主报在2006年共刊发有关文章486篇,深圳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深圳都市频道等新闻媒体也纷纷进行宣传报道。广西、贵州、广州、青岛等省市的社科联纷纷赶来学习“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运作模式。
主办单位透露,今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主场地设在中心图书馆的报告厅,策划7大系列的讲座,包括国学知识、励志教育、养生之道、文学艺术鉴赏、青年文化、民俗文化、国防知识。今年的大讲堂具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把更多的场次放到基层,100至120场讲座中50场以上下基层、下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直接贴近市民的生活圈;二是内容系列化,不同系列的讲座安排到不同的市民生活圈;三是运作规范化;四是传播网络化,力争在政府在线、深圳新闻网、深圳社科院网、深圳图书馆网络上开辟大讲堂的视频专栏,还将策划和出版大讲堂文集,以扩大影响力。
王京生表示,市民文化大讲堂作为深圳文化的一大品牌,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不仅充分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权利,还为深圳的人文精神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寻找到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市民文化大讲堂、读书月和社科普及周等活动,使我们整个城市形成了求学问道的良好氛围,市民中间形成了谈论知识、谈论科学、谈论学术、追求理想人生的良好风气。
他指出,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市民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评选中名列第三名,得票数甚至高于一些举办了很多年的娱乐节庆活动,这个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充分说明这个城市的主流价值观念倾向于知识,也证明了深圳不仅为全国提供着经济发展模式,还创造了一种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其特点是起点高、追求高、质量高。另外,大讲堂的设立走出了发展公益文化的新路子——政府出钱、市民免费听讲,宣传文化系统和各有关单位、各区群策群力,落实民生净福利指标,提高市民的文化净福利。
对于今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王京生强调要做到“三好”。一是计划好。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以满足市民文化权利为目标,本着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学术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思路,计划好选题;要选择好演讲嘉宾,既要有全国一流的学者,演讲最前沿的文化话题,也要为深圳本土学者提供舞台,为“深圳学派”鸣锣开道;要有张有弛,市、区形成联动,好的选题进行多次开发,优秀的学者争取多次开讲,满足市民。二是组织好。要把好政治关,把健康有益的教育与先进的文化知识奉献给市民。三是宣传好。除了报、台,还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作用。王京生寄望宣传文化系统和各有关单位、各区继续群策群力,不断充实完善大讲堂的内容与形式,提高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福利,推动全市求学问道氛围更加浓厚,不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
座谈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主持。市社科联、文联、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单位、六区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以及文艺家代表、著名词作家蒋开儒等在会上发言,针对今年如何继续做大做强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如何进一步深入街道社区和各个角落举办讲座、如何深入宣传让市民家喻户晓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