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王洋)长江入海泥沙量近年急剧下降,已经影响到长江口的沉陆造地。专家认为,长江河口几千年持续浩荡的“海退陆进”将难以避免地为“海进陆退”所代替。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健健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长江入海的泥沙量本世纪初开始急剧下降,从每年接近4亿吨减少到不足2亿吨,泥沙沉淀量的减少改变了河口原先的动态平衡,水下三角洲正在向内陆后退,海水倒灌的现象在长江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海水倒灌对上海市民的饮用水质量构成了威胁。“原先上海的咸潮并不多,现在却逐渐频繁。仅2006年一年,咸潮的警讯就出现了5、6次。”陆健健说,咸潮侵袭的时候,自来水的水质恶化,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上海宝钢某些特种钢的生产质量。咸潮还破坏了长江口的生态环境,底栖生物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126种,减少到现在的70多种。然而,比咸潮危害更严重的是海水对滩涂湿地的侵蚀,长江口的堤坝正在失去屏障。
陆健健说,由于丧失了大量泥沙的补充,尽管长江河口的悬沙浓度暂时没有变化,甚至仍在向大海方向伸展,但水下三角洲正在以年均50米的速度被海水逼退。“有不少专家进行过科学模型分析,有些专家估计最短5至6年内就会出现‘陆进海退’。”
长江中上游的水利工程是长江泥沙减少的重要原因,陆教授说。长江干流和支流的水坝降低了水流的速度,更多的泥沙沉淀在河道。“另一个原因是长江沿岸的水土保持得到了改善。”
陆健健认为,一个应对的办法是停止对滩地的围垦,尽管河口地区因大型工程不断上马而急需土地。“破坏了湿地,一旦风暴侵袭,损失将会非常惨重。”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陆健健所在的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崇明岛、九段沙等几个长江口的沙洲进行生态建设的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堤坝外种植的江南桤木、落雨杉和芦苇,培育出了新的湿地,不仅固定住流沙,还吸收了江水中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起到了水质净化的作用。由于景观独特,湿地打算建成生态公园。“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就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否则我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陆健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