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城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现象。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投资巨大的大学城还要寻找一条效益最大化的运营模式。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已超过50个,涉及21个省、市。
全国人大代表王志民说,大学城大多位于城市郊区,而教职工通常住在市区,增加了高校办学成本,也给老师带来许多不便,同时造成许多老师几乎没有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张志焜代表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两个重要职责,没有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育人从何谈起?”
部分人大代表说,大学城建设是与我国高校扩招相伴而生的。一些高校随着扩招规模的激增,不得不另选新址扩建校园。一些大学城并没有统一规划,而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因此,一些大学城目前基本没有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仍然各自为政。
张志焜代表认为,大学城建设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银行贷款。对学校而言,校本部土地的置换、学生学费收入是还款的重要途径。然而能够置换校本部土地的,仅是少数学校;由于适龄大学生数目将来还会下降,靠学费还贷的设想已很不现实。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减缓,将来这些高校很可能会面临校舍闲置的危机,通过大学城建设来拉动一方经济的设想很不现实。
相关链接大学“豪华成本”谁来买单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当前大学收费高的主要原因是让学生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办学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认为,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适当收费并无异议,但是高等教育收费过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全国高校的生均学费在1989年是200元左右,1995年为800元左右,到近几年的四五千元,上涨了几十倍,大大高于群众的收入增长幅度。再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四年要花费4万多元。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现在,大学各种建筑越盖越高,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存在豪华办学、负债办学现象。由于没有科学的成本核算依据,事实上学校其他活动的部分成本也被转嫁到学生身上。董凤华代表说,学生不应为高校的豪华成本买单。高校应该实行成本核算,将收费标准与成本相结合,与公共拨款的分配相结合,同时解决普遍存在的“奢华病”,精减行政机构,减少冗员,制定科学的收费依据,减轻学生的学费负担。
据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