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两会上对数位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严厉批评,称这些人利用特殊地位“圈钱”,“其魔术般致富与敛财速度超过了任何垄断企业,因为他们是靠权力和不对称信息致富。”
记者不是法官,无法判断真伪,但这场论争却将少数学者道德观受到社会质疑的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学者,在一个“知识就是财富”的时代,愈发显示出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更有人称呼学者为“社会的良心”。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对少数专家学者道德的质疑,缘于他们中有不少人担任了各种公司的独立董事、咨询顾问,并且拿到了很高的报酬,还有人确也因为拿了钱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失语”或“乱语”,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表。
尽管不能因此而将专家学者的作用全盘否定,但少数学者的所作所为,确实伤害了他们的公信力,影响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在广东大兴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导致123名矿工殒命之前,明明这个煤矿安全漏洞百出,但一个由7名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考察和论证的结论竟然是,当地煤矿生产条件“是安全的”。这些专家的业务能力无需置疑,但怎么就没能看出事故隐患呢?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代表们的质疑对学者道德规范敲响了警钟。防止少数学者失足“道德高地”,必须要从伦理和制度上双管齐下。在伦理上,要强化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不能为了实现一己私利和“分到一杯羹”,就放弃客观性和公正性,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制度上,要建立违规处罚机制,对少数学者违反学术道德、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惩处,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四川省前不久推行了“统一评标专家库制度”,有13名专家因不能公正评标而遭到“终身禁止评标”处罚,就是一个好的探索。
少数学者为金钱而代言的行为如任其发展泛滥,很容易导致社会陷入对学者的信任和荣誉危机。这个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忧虑和警惕。
新华社记者张淼淼 翟伟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