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记者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
主持人:我们其中有一块关注国外同行的,我就想知道不同国家的同行是不是关注的焦点也不一样?
胡晓兰:应该是不一样的。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老外看两会》编导胡晓兰
主持人: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比如日本、韩国跟欧洲、美国的,有没有表现出什么区别?
胡晓兰:在短期内看,就是说在现场看不是很明显,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现场的热点,但是我想他们也会放在另外一个观点,就是他们会比较每一年两会的发展,通过这种比较看中国的发展,他可能从他的视角去分析他的变化,他们可能更多的是看中国的变化和趋势,这是我感觉的。
主持人:你们觉得中国记者跟外国记者最主要的明显区别在哪儿?
陈伟鸿: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我们那天播了一个女记者自己提着摄像机拍,我估计说不定她可能需要的时候自己就对着自己还出镜,也许她们并不是派了太多的人过来,也许很多事都自己完成了。
窦岩:我们也看到过,他会自己把机器架好,找到合适的位置自己出镜,其实外国同行很境外也让我们很佩服,因为他们涉及到传输的问题,所以比如他们在二楼、在列席的会场外面席地而坐,摆一摊的动作,在那儿写稿子传。
陈伟鸿:可能我们也不习惯他们的工作方式,外国人很习惯把东西全部摆出来坐在地上,我们总觉得还要顾及一下自己形象。
代表委员躲避记者追踪水平见涨
主持人:我们继续谈两会在现场的见闻,大家经常会在电视面前看见一个委员上面竖着上百只话筒,你们是怎么找到他的?
窦岩:还是靠碰。
主持人:那么多代表怎么认得出来啊?
窦岩:这就要看长期的积累,像我们主要做经济节目,你就会有一个关注,像我们可能会采访一些,这些代表和委员也是在本行业比较杰出的人,所以我们经常采访他们,这个时候就要看谁面熟,你有这种积累,你眼睛尖可能就抓到,但是有时候一个抓到了大家一看那里热闹就去了。而且现在这几年好像代表和委员我觉得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敏了,越来越难堵,以前他们往外面走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好几双眼睛都能看到,现在散场的时候我们会分好几个门,因为大会堂好多门,从不同的门出来,特别奇怪的是找不着,不知道这个人就消失了。
陈伟鸿:看来平时比如说戴上墨镜、戴上帽子类似这样的方式。如果要记住这么多人也是挺难的一件事,因为瞬间一百多人冲出来,你要从里面发现就是他,而且冲过去。
窦岩: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人是谁,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可能就想不起来是谁。可能话筒摆在面前了,第一件事看胸牌。
陈伟鸿:还好,有这个提示。前几天我看一个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她给了一个册子所有人的名字、做什么的等等,让她背出来,等到宴会的时候女王在那里,你就要指给她谁是谁,做什么的。
窦岩:我们可能没有她那么幸运。我们头一天要准备主题,这个时候就要上网收集资料,包括她长的什么样子。比如我们这两天有一个任务,广州市市长说了一句话印象深刻,说中低收入家庭先不要买房,近期可能会回落,我就马上看她的照片,记下来了,然后到宾馆发现哪个人都很像。
陈伟鸿:以后就找内线,赶紧告诉我哪个是她。
窦岩:我们也有内线,但是内线有误(笑)。
我印象最深刻的几次高端访问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上会记者窦岩
主持人:我想窦岩也是在两会采访了很多高端人物,对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位?
窦岩:我今年还有一部分是做新上任的省长、省委书记的访谈,两会之前也做的这个工作,今年两会期间有几个省长和书记接受我们的采访,我觉得印象比较深的可以用几个最形容,我觉得最坦诚的省长应该是甘肃省的生长许勇胜,但我问到他去年唯一一项没有实现的指标是节能降耗减排,我问他你们没有实现是怎么看的?他说国家没实现我们也没实现,国务院很焦急我们也很焦急啊。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就觉得真的不容易,这个省长很诚实的。
窦岩:我觉得最谦和的省长就是贵州的省长,因为当时我约好了时间还是去晚了几分钟,虽然距离我们正式采访的时间还没到,他在人群里面我根本就没有看出来他是省长,他就站在大家的后面,我们在收拾机器他就一直在旁边站着,包括采访完了之后他从来没有坐着,只要我们站着他就一直站着。我觉得还有最有激情的省长,应该是陕西省长,他当时刚见面的时候就送了三件礼物,代表他们自己家乡的嘛,当时侃侃而谈,包括这个礼物的意义、当地的发展。
主持人:我们知道整个采访非常的难,可能会经过很多的周折,最美好的一切次采访是哪个?
窦岩:我觉得没有最美好的,都挺痛苦。
主持人:比较美好的?
窦岩:相对比较顺利一点儿的可能就是我刚才说的几个省长,他们都非常配合,包括下面的人,我们可能人手少,前期的联络可能也不一定特别到位,但是有时候传的采访提纲错误了,比如有的都传了好几次,但是他们还是很好。
陈伟鸿:两会实际太忙,比平时的工作量好像增加了很多。
窦岩:因为你不仅有省长的访谈还有日常节目,每天的日常节目量都特别大,都要到现场抓人,而且代表分散在不同的驻地,所以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