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平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主战场也在农村。和谐农村是一台优美的田园交响乐,党员群众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基层党组织就是这台交响乐的指挥。建设和谐新农村,我们基层党组织要把握主旋律,让党员干部群众各个音符和谐共鸣,奏响协调发展的美妙乐章。
培养新型干部,以新动力引领和谐农村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没有一大批适应和担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的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建设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近年来,我们围绕选准、培优、管好、用活农村干部的目标,大力推行了“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双考双评”、“三培养”(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等有益探索,公开选拔后备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派基层干部到沿海、大型企业和培训基地挂职学习、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引导学习《细节决定成败》等七本书,探索按照“公司+协会+支部+基地”办法设立专业党支部(党小组),壮大农村党员干部经纪人队伍,推行承诺卡制度,定期评选“双带之星”,着力提升农村干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持久动力。
塑造新型农民,以新主体推动和谐农村建设
人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和谐农村建设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把农民塑造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会使农民真正成为和谐农村的建设主体,才会有能力、有热情投入到和谐新农村建设中。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了“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远程共联共建工程”和“乡土实用人才工程”,充分发挥职校、协会、电教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普法教育、文明常识教育、创业技能等实用知识培训教育,把培训与“双建双带”基地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结合起来,增强了农民的务农技能,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还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带动提升了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紧紧依托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立农民培训学校,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科技文化中心户,吸引农民参与文体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发展新型农业,以新成果支撑和谐农村建设
和谐不和谐,发展是基础。我们坚持用先进的市场化理念着力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以解决水、电、路、气、医、校、居、保(险)等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了河道净化、道路硬化、住宅美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等工程,集中建设了一批新农村示范村。以发展瓜菜、油料、养殖、水晶等支柱产业为主导,因地制宜推行特色镇建设,全市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产业大镇。我们鼓励民间资本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村产业发展,把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作为打造农村产业的关键环节来抓,培育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带动吸引了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农业产业群。我们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优质产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效益,以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成果来支撑和巩固和谐农村建设。构建新型关系,以新机制保障和谐农村建设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情绪顺不顺,关键在公正。构建和谐农村,首要的是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别,兼顾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我们以让多数群众受益作为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稳步解决了影响民生的上学难、看病贵、住房紧、就业难等热点难点问题,让社会发展成果尽可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及时总结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利益得失问题,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老百姓心平气顺。我们把党员干部下访、定期接访进一步制度化,把党务、政务和财务公开进一步民主化,把城乡“双联双促”(部门联支部、干部联农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活动进一步目标管理化,实现党群干群双向教育、城镇乡村互动共赢的可喜局面,既赢得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者系宜城市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