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委员正在接受采访。昨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就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进行集体采访。
本报讯备受关注的京杭大运河保护“申遗”工作开始启动,昨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举行集体采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委员表示,大运河“申遗”是一个挑战,要建立大运河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保护,让这条历史文化遗产长廊和经济黄金通道重新焕发光彩。
大运河已有2500年历史
他介绍说,大运河已有250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春秋末期,吴王在杭州修建运河。二是隋代修建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杭州,北至北京,全长2700公里,这是大运河历史最长的时期。三是元代截弯取直以后,形成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明清时代有所改造和整修。
目前山东济宁以北已经断流
大运河的特点是:第一,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第二,它流经今天中国区划的6个省、2个直辖市,贯通了东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时也是防洪灌溉工程。目前山东济宁以南的段落仍在通航,但济宁以北的段落已经断流。目前河南境内的隋唐运河遗址仍保存在地下,淤积严重。近几年,通过考古发掘,河南、安徽等地都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遗存。
大运河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他介绍说,大运河文化遗产内容,一是运河河道,包括码头、船闸、堤坝、桥梁等水工设施。二是运河沿岸相关设施,包括崖谷、超官、官仓、会馆、驿站、庙宇等。三是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性的城镇、历史性的街区、历史性的村镇。另外还包括与大运河相关的非文化遗产。
沿线城市呈现趋同化
目前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面临九个问题: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长期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缺乏保护方案;流域环境严重污染,文物本体年久失修;建设性的破坏,威胁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部分开发活动或者人为破坏,改变了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沿线城市缺少文化特色,呈现趋同化的倾向;多头并管,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尚未组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机构;沿线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需要加大力度。
沿线有654处文物保护单位
单霁翔委员介绍说,大运河保护“申遗”工作已经开始:2005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同年同月,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组织了考察活动。去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我国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时启动了部分运河文物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开展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科学研究的成果正在陆续形成。运河沿线已经公布和调查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一共有654处,其中109处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计划开展7项保护工作
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根据文物普查情况,及时把相关文化遗产公布为保护单位和历史村镇;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呼吁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开展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保护工程;建立健全适应大运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明确相关保护责任;深入开展大运河保护的社会宣传教育;增加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
他最后说,“申遗”只是目标,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这样一个古老的运河,承载着中华的文明,传向未来,使它再有2500年的历史,直到永远。
这场集体采访吸引了中央及大运河沿线省市媒体记者,刘枫、刘庆柱、舒乙三位全国政协委员也同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