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阵痛”的房山区重新站在了京郊工业强区的前列。2006年,该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81.3亿元,排在顺义区之后位居“榜眼”。
房山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铺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阳关大道。
“吃山”曾经的辉煌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
房山多山,山里多煤。房山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只有4种颜色——“红白黑灰”,即黏土砖、石灰、煤炭、水泥和砂石料的颜色。而这“红白黑灰”一直是房山的经济支柱。房山区主管工业的副区长高言杰如是说。
2000年前,煤炭、建材等资源型产业曾占房山财政收入的2/3,基础建材产量占全市的70%左右。
可以说,京城的每一栋建筑都离不开房山。“北京城盖楼盖房,每10块砖里就有7块来自房山。”这句已无法考证其出处的话,形象地说出了房山的建材与首都建设密不可分的关系。
房山山里藏煤多,煤矿多,出产的煤也多。在京城百姓多用煤炉取暖和做饭的年代,房山的煤被运进大大小小的煤站,做成蜂窝煤或煤球后又进入了千家万户,为人们送去了温暖和方便。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间,房山区的工业经济一直在京郊各区县中独占鳌头,其中“红白黑灰”功不可没。
“吃山”付出的代价
房山区“靠山吃山”,为首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也付出了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代价。
挖煤造成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矿难时有发生;采石破坏了山体景观;水泥立窑造成粉尘污染;烧砖取土使耕地逐年减少……山区农民饮水困难,道路和建筑沉陷,原本绿色的群山像患了“牛皮癣”一样丑陋不堪。
“靠山吃山”的后果不仅仅是环境遭到了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资源依赖”的风气使得人们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现代工业的动力大打折扣。
房山区工业总体市场竞争力在下降,在京郊各区县中渐渐失去原有领先位置。2002年,房山区地方工业总量下滑至10个远郊区县的第七位。
“痛定思痛”变思路
严重依赖传统资源型产业的道路与首都的功能定位及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不相吻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约束和限制。
痛定思痛,房山区开始对今后工业发展走向进行重新考量。
2002年初,房山区开始为期8个月的调研论证,立足科学发展观,立足房山的新功能定位,立足循环经济的建立,编制完成了房山区有史以来第一部工业发展规划——《房山区工业经济发展规划(2002-2010)》。确定了以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北京工业发展目标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结构调整原则。
作者:赵信一 隗合军 孙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