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在拉萨最繁华的八角街上,活跃着一群来自邛崃市冉义镇的打工者,他们卖得最多的就是哈达和氆氇。据说,八角街上95%的哈达都由这些邛崃人销售,而冉义更是被业内人士称为“哈达之乡”。
溯源 晚清开始生产哈达
“冉义镇生产民族用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大概在晚清时候,我们这里有人去成都学会了编织哈达的技术,带回家乡教给乡亲们!现在,外界几乎很少有人还能手工纺织哈达,可我们这个地方,可能因为比较偏僻的缘故,这个手艺就被保留下来了。现在村里的老人有些还会手工纺织!”冉义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民族用品的生产,并形成了以新民村为核心辐射周围村组及镇乡的生产基地。冉义镇作为“四川省邛崃市民族用品生产基地”,截至目前,有哈达、氆氇、藏香生产厂家近70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仅去年就实现产值18386万元,创利税1500多万元,仅哈达就占据藏区80%的市场份额,还转销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效益 美丽哈达富裕了百姓
记者随便踏入一家工厂,随着纺织机的飞速运转,洁白的丝线就变成了哈达,彩线变成了氆氇……该民族用品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哈达从原料上就分了很多种,但最多的是涤纶丝制的哈达,最昂贵的哈达就是用蚕丝制作的哈达,一条可以卖到80多元。机械编织一条短的哈达要用去20多分钟,长的则要40来分钟。由于机械化操作相比过去手工纺织哈达,已经提高了效率。随着民族用品一车车被运入藏区,在丰富藏族人民生活的同时,新民村村民的收入也看涨。截至2006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已达5000元。
规划 实现原料本地化
据介绍,直到现在哈达的主要生产原料涤纶丝都需要从江浙进口。因此今年冉义镇准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能年产200吨的涤纶丝厂,弥补本地不产原料的缺憾,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村民收入。此外,利用新民村民族用品基地紧邻大邑和新津的优势,拟建一个具有民族风格、草原特色的蒙古族风情园。游客在体验该村浓郁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可以休闲娱乐。
黄铮 本报记者 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