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内昆铁路宜宾县孔滩镇道口连年发生伤亡事故
铁路部门:将封闭铁路,建立交桥供行人通过
[核心提示]
宜宾县孔滩镇是一个场镇人口约5000人的小镇,逢一、四、七当场,本镇农民和相邻的富顺县富和乡的居民都到此赶集,当场日场镇人口近万人。
据孔滩镇政府统计:从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先后有19人在道口一带被列车撞死,10人被撞伤。孔滩平交道口已成为这个小镇的重大安全隐患。据了解,当地政府和铁路部门正积极协商,解决这一问题。
调查篇
当场日铁道上人流不息
11日,孔滩镇逢集日。一大早,记者就赶到镇上,对K66平交道口的安全情况进行调查。内昆铁路从镇中心穿过,将小镇一分为二。铁路北面有一个新建的综合农贸市场,南面则是居民集中居住区和个体摊区。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赶集的人们大多要穿越平交道口,往来于铁路两侧。孔滩中学位于铁路以北,有1000多名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上学和放学都必须穿过道口。
记者发现,K66平交道口铁路两侧竖立着几根警示路桩。据了解,2002年5月以前,这里设立了栏杆和警铃。每当列车驶近时,值班人员就拉响警铃放下栏杆,拦住往来车辆和行人。列车通过后再解除警报升起栏杆,行人车辆恢复通行。
“2005年道口拆除后,值班的没有了,栏杆也没有了。”往来与铁路两侧的行人的安全,完全靠自己多留神。
火车来了!吹哨提醒
没隔多久,远处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正在铁路上穿行的行人大多快步走下铁路,但仍有个别人依然在穿过铁路到对面去。“轰隆隆”的声音越来越近,一列20多节车厢的货车穿过等候在铁路两侧的人群,向远方驶去。
据社区服务人员田沧海介绍,自2005年道口伤亡人数上升到10人后,每逢赶集的日子,镇政府都要组织专人在道口值守。“看见火车来了,我们就吹口哨,提醒路人注意。”但究竟什么时候有列车经过,田沧海心中并不清楚。
据铁路部门介绍,每日共有24对列车共48趟次经过该道口,平均半小时就有一趟列车经过,列车允许时速为70公里。趟次多、车速快,无明显警示、警报装置和视线不良,是造成近年来事故死伤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
统计篇
年年有死伤4年19人丧命
“从2002年到去年,道口每年都有人死伤,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孔滩镇政府负责人对此非常担忧。
据该镇安全办公室统计,从2002年2月到2006年12月,道口一带先后发生了29起铁路伤亡事故。其中19人死亡,10人受伤。死者多为成年人,年龄最大的86岁。也有学生,年龄最小的14岁。死伤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这一年,道口一带共有6人死亡,4人受伤。当年仅12月,就有3人在道口死于非命。
据了解,由于铁路部门执行的依然是上个世纪的铁路事故赔偿标准:死亡一人赔偿安葬费300元。每次发生死亡事故后,当地政府都要从民政救济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补偿死者亲属,以平定他们的情绪,保持社会稳定。
解决篇
消除隐患需建一座立交桥
据了解,孔滩镇政府曾多次向宜宾县政府报告,请求县政府与铁路部门协调,在道口修建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供行人通过,彻底避免事故的发生。孔滩镇政府也反复与成都铁路局自贡工务段协商,希望尽快落实资金,消除这一安全隐患。
据孔滩火车站负责人介绍,K66平交道口原为内(江)宜(宾)铁路与邓(关)观(音)公路交汇道口。内昆铁路全线通车后,为避免公路与铁路平行交汇,铁路部门于2002年出资修建了公路铁路立交桥。立交桥通车后,铁路部门就拆除了平交道口的警示栏杆和警报装置,值守道口的人员也随之撤离。
“当时立交桥的定点选址完全由地方政府确定,铁路部门只负责出资和修建。”铁路部门认为,公路立交桥选址离场镇街道太远,行人不便是造成平交道口事故不断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当初选点修桥时就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
方案已出台审批后实施
铁路部门称,近年来,平交道口行人死伤事故已引起铁路方面的高度重视,解决道口安全隐患的方案也已出台:“我们准备在道口两侧修建一道300米长的挡墙,将该段铁路封闭。然后在道口处修建一座人行立交桥。”
据悉,该方案将投资上百万元,全部由铁路部门承担。“由于铁路部门内部改制等原因,方案还需等待上级审批后才能实施。” 文/图记者陈章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