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建设转型和军校向任职教育转变,要求我军指挥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培养目标应向“应用型”转变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军传统的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基本上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
培养方式应向“联合培养”转变
军事指挥院校,特别是任职教育院校独立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有许多弊病,如师资力量有限、导师与学生是近亲关系、经历单一、知识限于单一兵种专业,等等。弥补这些不足,必须改变独立、封闭的培养模式,充分借助兄弟院校和部队的资源,实施较大范围的联合培养。一是与学历教育院校联合培养。任职教育院校的文化、科技知识教学力量一般相对较弱,研究生的外语、数学等基础文化教学如果能在学历教育院校完成,就能更好地保证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二是与其它军兵种院校联合培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的军兵种知识教学,选择在对应军兵种院校完成,既增加了多院校学习经历,又拓展了实践空间。三是与部队联合培养。部队是军事人才的实践舞台。培养应用型人才,院校必须与部队联手进行。论文撰写阶段,研究生应走出院校,到相关部队代职锻炼,通过参与重大军事活动,结合训练、演习进行。
培养方法应向“双导师”转变
多年来,我军研究生培养与国家研究生培养一样,一直实施“单导师”培养,即一个导师带一个或多个学生。这种培养方式在有些专业是可行的,但培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就暴露出了问题。因为院校的导师主要是学术研究型的,即使一些导师有一定的部队工作经验,往往也是短暂的部队代职经历或多少年前的过时经验。这样的导师带出的学生,也多是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试行“双导师”制,就是针对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素质要求的特殊性,着眼他们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重需要,实行院校一名导师、作战部队一名导师的双导师培养。院校导师主要负责学术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研究能力;部队导师负责实际能力传授,解决学生的实际能力问题;院校导师与部队导师优势互补,共同负责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指导,使单一导师培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的不足得到较好解决。
培养对象应向“一线”人员转变
多年来,由于入学条件、考试成绩、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原因,攻读军事指挥研究生学位的主要是机关和院校的人员,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外语、物理和计算机工作的技术干部,毕业后也主要留在院校和机关工作。实现培养对象以作战部队一线人员为主,考试政策就要向作战部队倾斜,严格执行没有在作战部队或机关指挥岗位工作的人员,不准报考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的规定。应加大保送部队基层优秀连、排干部攻读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的比例,使那些基本具备研究生入学条件,又有作战部队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成为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生源的主体,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构成,使军事指挥专业研究生教育主要为作战部队培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