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薄洁实习生柳帆)虽然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如今一些人的邻里关系却在日益淡化。昨日本报《互助互关照,邻里一家亲》的报道见报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读者纷纷通过拨打热线参与到讨论当中,并对“我为文明城市添光彩”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孙京江:
文明“小家”是文明城市的基石
党报倡导开展的“我为文明城市添光彩”活动,向广大市民进一步宣传了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措施和决心;同时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参与其中的方式,提高了他们的文明意识,挖掘出他们作为城市建设主人翁的热情。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是社区文明工作中的重点,也是全市文明建设工程的细胞,是厦门文明城市这一“万丈高楼”的地基。搞好邻里关系,不仅是每个“小家”的事,更是关系整个城市这个“大家”能否温馨和谐的大事。因此邻里关系在厦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营造出邻里如亲的和谐厦门。
湖里区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斌:
打开心房共建和谐邻里
“我为文明城市添光彩”活动是厦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加油站”。活动的火热开展,促进了厦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市民参与其中的热情,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使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真正成为解决市民难题、加强城市建设的利民之举。
由于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制约,“邻里如一家”的难度加大。这一方面需要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中积极为邻里交流创造条件,同时更需要居民主动打开心房,走出家门,加入到邻里的和谐大家庭中来。毕竟邻里关系的主体是居民,只有居民改变观念,真正意识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并主动实践,才能真正营造出“大家庭”般温馨的邻里氛围。
思明区嘉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室主任郝平:
保护和延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我为文明城市添光彩”活动起到一种舆论奖惩的作用,让市民发现身边的文明好事并以之为学习榜样,同时通过对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加强了市民的荣辱观,营造出全民讲文明的良好氛围。
“邻里如一家”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这一好传统有所弱化。如何保护和延续这个传统,也成为了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多数的居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内心对“邻里一家亲”都充满着渴望。有了这个基础,有了居民的这种主观意愿,只要加大宣传和引导,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做到“邻里如一家”。
集美街道银亭社区居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苏颖:
社区应为邻里交流创造新平台
城市的发展给邻里之间带来新的变化,其中很显著的一点就是原有的邻里交往模式已经显得过于单薄。因此社区建设中应该针对这点做好工作。想重新营造“邻里一家亲”氛围,就必须推广符合时代特征的多元化交往方式。比如:多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利用共同的兴趣把邻里请出家门,通过经常的聚会交往,使邻里间慢慢地培养感情;建设社区报纸和邻里网络论坛,让居民有渠道可以反映日常生活的问题并互相交流,在减少矛盾和摩擦的同时也建立起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
|